第09版:津门策论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回到首页 | 标题导航
2023年05月05日 星期五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加强“非遗”保护传承与“活化”利用
钱 玲

  2022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在全市上下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扎实推进市委部署的“十项行动”中,推动天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实现高质量发展,应重点从以下几方面发力。

  一、强化顶层设计与系统规划

  以“非遗”的活态传承、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加强系统保护与分类保护相结合的整体性保护措施。一是在《天津市传统工艺振兴实施意见》《天津市曲艺传承发展计划》系列基础上陆续出台其他类别的“非遗”保护传承发展规划,结合我市“非遗”保护发展现状,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构建以分类保护为基础的系统性保护和整体性保护体系。二是结合天津丰厚的戏曲曲艺文化土壤与特色优势,以我市七个曲艺类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为核心扶植培育申报国家级曲艺文化生态保护区;以西青区杨柳青古镇为基础打造围绕杨柳青年画制作技艺为核心的国家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推进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实现跨越式传承发展,构建更加系统深入的传承保护发展模式,发挥示范引领效应。

  二、强化系统调查研究

  总结提炼、深入挖掘天津特色“非遗”资源,将根植于天津乡土民间尚未被充分认识的“非遗”资源挖掘整理出来,实现我市“非遗”代表性项目从量到质的变化。一是应大力加强专业“非遗”人才队伍建设,调动整合一切积极因素与社会力量,加强非遗田野调查,狠抓“非遗”基础调研,把天津市域内的“非遗”资源摸清、摸全、摸透。二是整合天津大学亚洲“非遗”理论研究中心、南开大学非遗研究基地等十家“非遗”研究基地力量,系统开展“非遗”学术研究,把我市区域内的“非遗”资源研究好、总结好、利用好,以规范“非遗”项目申报和数字化保护为基础,持续推动“非遗”资源普查和研究。三是要强化“非遗”基础资源调查、挖掘,针对民俗、民间文学等短板弱项集中专业力量开展系统搜集、整理。

  三、构建“非遗”活化新模式

  构建“政府搭台、社会助力、非遗唱戏”的“非遗”活化利用新模式。一是在市、区等各级政府主导下充分吸纳社会力量参与构建新型“非遗”保护传承发展模式,推动“非遗”连接现代生活。二是将“非遗”的活化利用与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乡村振兴、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等结合起来,探索“非遗+N”模式。三是在“非遗+旅游”“非遗+乡村振兴”“非遗+演艺”等基础上进一步引入“非遗”叠加文商旅消费融合发展新模式。三是持续加大“非遗”宣传展示力度,尤其是在重大文商旅活动中通过构建传统“非遗”的现代表达形式,推动天津“非遗”走向世界。四是持续打造“非遗”购物节等非遗文化活动品牌,不断扩大“非遗”影响力、传播力,让“非遗”在“实施高品质生活创造行动”中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为天津市艺术研究所所长、天津市非遗中心主任)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说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所属10报2刊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保护。所有关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及其子报子刊内容产品的数字化应用,包括但不限于稿件签约、网络发布、转稿等业务,均需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商谈,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互换稿件协议的网站,在转载数字报纸稿件时注明“来源-天津日报报业集团-XX报”和作者姓名,未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协议的网站,谢绝转稿,违者必究。
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法律事务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