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到一片林下,飞来了一群鸟儿,落在林中的几棵沙枣树上。心里猜度,是麻雀还是太平鸟?应该不是太平鸟,前年在这里见到这种鸟儿,是入冬后的一个雪晨。
鸟类对生态环境的优劣特别敏感,一些国家已经开始利用鸟类作为监测大气的飞行哨兵。多年来独山子实施绿化香化工程,街面小区的绿化带里,栽了不少果树。开春后,到处都有了漂亮的李花、杏花、海棠花、沙枣花、金银花。夏季结出的果子,玲珑剔透、红艳可人。是鸟儿敏感地感知了这里生态环境的不断改善,说明鸟儿也很在意,各类鸟儿便成了这里的常客。
迅捷的身影和啾啾的叫声,都在宣告着鸟儿快乐的日子就在人们的生活中。
冬日的独山子,银装素裹。还在那片林子里,有一群鸟儿在欢快飞舞。远看以为是麻雀,肉墩墩、胖乎乎的,站在沙枣树颤巍巍的枝条上。与麻雀的鸣叫声不同,走近一点儿观察,这是一种小型鸣禽,一身葡萄灰褐色的毛,头部栗褐色,头顶有一簇细长的毛,这簇毛,若用东北话说,很拉风。一条黑色贯眼纹从嘴角经过眼睛直到头顶,翅膀上有白色条纹,末端有红色斑点,尾尖是黄色的。这些鸟儿有的在枝头沐浴阳光,有的在枝头或地面上享用果实,不时还啄上几口白雪。这一只只憨态可掬的“小精灵”,给冬日带来了别样的景致。
在冬季,独山子常见的鸟儿除了麻雀、乌鸫,近年来又多了太平鸟。这憨态可掬,身上长着葡萄灰褐色毛的“小精灵”,就是太平鸟。
其实,初识太平鸟,是在克拉玛依九公里的一片芦苇地里。一群又一群地在芦花飞扬中起落,那一幕,使这种鸟儿沾了仙气。太平鸟在芦苇丛中起落,肯定是将这里暂做了长途迁徙的歇脚地。
喜欢太平鸟,还包括这鸟儿寄寓了美好愿望的名字。明代王鏊有诗《太平鸟》,就是以鸟名起句:“有鸟有鸟名太平,太平时节方来鸣。”
我在独山子工作历两冬,入冬时节,会有越来越多的鸟类来独山子越冬。还会在公园和林子里沙枣、忍冬、海棠等挂着干果的树上,见到成群的太平鸟,栖息枝头,迎风鸣唱,那古灵精怪的鸣声极其轻柔。
在中国,太平鸟属于旅鸟和冬候鸟。这种鸟儿常常成群结队地到处游荡,并没有固定的活动区域,是鸟类世界里当之无愧的“游牧民族”。
目前,国内太平鸟分大小两种。其中大太平鸟体长约20厘米,因有末端黄色的十二枚尾羽,又被称为“十二黄”。小太平鸟体长约16厘米,体形特征与大太平鸟几乎一样。二者最明显的区别在于,小太平鸟尾羽的末端为绯红色,又被称为“十二红”。在独山子所见的太平鸟,尾尖和飞羽后端呈黄色,可判断为大太平鸟。
古代文人墨客将太平鸟视为珍稀禽鸟,作为笼养鸟,太平鸟颇受养鸟玩鸟者的喜爱。尤其对“十二红”更为青睐。明代诗人杨基写过一首诗,名为《十二红图》:“何处飞来十二红,万年枝上立东风。楚王宫殿皆零落,说尽春愁暮雨中。”竟将家国之叹与太平鸟联系了起来。
据一位对新疆的鸟类很有研究的朋友介绍,目前,在新疆越冬的,是大太平鸟。这种鸟儿主要在西伯利亚等地繁殖,每年的11月之后,其中的一部分会不顾路途遥远,一路游荡到新疆各地越冬。待来年的3月至4月,西伯利亚等地逐渐回暖时,再相继飞回。难怪在克拉玛依时,一度很奇怪,寒冷冬季的世纪公园里,我常能见到,天气转热后,为何便不见其踪影了?
那天在小区见到太平鸟后,一连几天,路过那片林带,我都要驻足寻找一番。我喜欢看太平鸟在沙枣树上啄食果子,轻盈地飞、啾啾地叫,清脆明快的声音在不停地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彼此衷情。
我还刻意观察了太平鸟,虽然知道它耐寒能力很强,还是会担忧这些小精灵们冷不冷,晚上会在哪里度过这寒冷的长夜。
查过资料,太平鸟生性不会在树洞和地洞做窝,每到冬季寒冷的夜晚,总是大群聚集在一起,个儿挨个儿相互取暖,抵御寒冷,同时还可以有效防范天敌的袭击。这让我少许心安。太平鸟不容易接近,警惕性很高,稍有异响便立即飞走。我很多次都想用手机拍一张太平鸟的特写,也许脚下积雪会发出轻微的响声,总不能如意。
去年深秋时节,我迫不及待地想见到久违的太平鸟了。心念所动时,眼前便似乎见着了,红斑掩映,树影婆娑,一群美丽的太平鸟煽动双翅,落在缀满了累累果实的忍冬枝头。其中一只选中了最鲜红的一颗浆果,墨色的喙嵌着鲜红的浆果,相映成趣,尽显自然造化之美。
太平鸟成为我对清纯的世界的一个念想,也成了心际天空上一朵飘浮的云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