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文艺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青春园地
本专栏面向全国高校在校生
投稿邮箱wyzkzhuanlan@sina.com~~~
~~~——读散文集《走进时光深处》
~~~
回到首页 | 标题导航
2023年04月13日 星期四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重返“精神原乡”(图)
──读散文集《走进时光深处》
狄 青 本版题图 张宇尘

  我是先熟识张景云的文字,继而熟识其人的。当下写散文的人很多,但能凭借简短文字,便可令人目光为其驻足的委实不多。张景云的文字如同其人,知性且清澈:少煽情,多率性;少张扬,多沉静;少铺排,多省思。读他的文字是需要细咂慢品的,倘若视线仅仅粗略地从其字面上滑过,至多只能领略到些许文字之美,却不可能领略其内涵的深度、真切的生命体验,以及属于他个人的某种深沉的感受力。这无疑也是我欣赏张景云文字的原因之一。

  通读《走进时光深处》这部散文集,没有华丽辞藻的堆砌及对内容“海外奇方”般的渲染,而恰是在于朴素、在于扎实、在于所提供给读者的历史感与信息量。作者的思绪如奔驰的骏马,文章纵横开阖,广征博引,既有一定的思想见地,又有激情感性的文学意味。令人欣赏的是,作者在字里行间弥散着的真情与温暖,让人感受到一种被关怀的呵护,更有一份心灵被抚慰的熨帖。

  在实用主义不断获得尊崇的今天,文学创作的功利化和世俗化,已成一种不可避免的事实,近些年来的文学创作已越来越失去诗性的审美质感,越来越依赖于客观的极端体验作为阅读上的逻辑印证。在这种审美趋势下,无论是对社会问题的聚焦式再现,对历史记忆的现场式演绎,还是对个人隐秘体验的迷醉式临摹,对另类时尚生活的狂欢性书写……许多作品,其实都在不厌其烦地拥抱着所谓的客观真实,很难让人们在阅读后感受到思想漫游的光,领略到情感的共鸣与灵魂飞升的姿态。

  张景云致力于对人性善与美的挖掘,朴素而优美的文字在潜移默化间温润着读者心田,让人对生活抱有希望的同时,也感受到一种审美愉悦。当然,他的宽容与大度并不意味着温情脉脉和缺少反思精神,而是因为对于善恶有着明晰的判断。作者更愿意用笔去点染人性中的善,以此来温暖人们的心灵,他对春天浓墨重彩的描摹,对人间真情不厌其烦的讴歌,都让读者与他共同体味和感知到人生的美好。即使如他在《邻居忆旧》中写到的像徐二爷那种带有某种悲剧色彩的人物,读者也能从中读到某种温情与悲悯。他写卢梭,写托尔斯泰,写罗曼·罗兰,写梭罗,写帕慕克,倾慕中更不乏理性之光。作者在书中多次写到读书的美好与重要性,他说“快乐的标志就是忘掉自己,意识不到‘我’在哪里。就像我们人体内的五脏六腑,当正常运转的时候,我们意识不到它们的存在。而这种感觉,我们常常在读书的时候能够找到……”他的这种感受,怕也是读书人的共同感受。

  张景云写“情”的文字踏实且扎实,气力丰沛,充满了对至爱亲朋和对家乡的“热恋”,颇像一位画家挥舞着热烈深情而又清新流畅的笔,描摹出家乡变化万千而又清朗明快的美丽画卷。从十几岁离开天津走入军营,张景云人生角色几经转换,也正因了生活的历练,他的文字蕴含了充足的地气。他的文章即使写到过去的那些困难日子,也几乎看不到埋怨和哀怨,而是用写作抒发情怀、寄托理想和对未来的期冀。

  书中的许多篇什都采用了“童年视角”,而作者笔下儿时的种种情境,无不以“情”为主线。童年回忆,实际上是属于每个人自由精神的母腹,是人的本真属性的安居之所,也是每个人“精神原乡”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回忆中的亲情、友情、爱情,以及作者对家乡的情愫,令那已逝去的乐园般的童年情景,更能引起人们的审美快感。

  他写母子情,《烛光里的母亲》写得荡气回肠、感人至深。“母亲的微笑在蜡烛朦胧的光晕里,清晰而明亮,她那清澈眼神和微弱的烛光,穿过悠悠的岁月,在后来的日子里,一直温暖着我人生的记忆……”

  他写夫妻情:“‘一纸家书报平安,红笺说尽相思意!’就这样,信笺像勤快的鸿雁,来来往往,为我们传递着信息和情感。也许是命运的安排,也许是前世的缘分,这短短相处的二十分钟,决定了一世的姻缘,而那一封封小小的书信,帮助我们搭起了一座情感的桥梁,让我们牵手走在人生漫长的路上……”

  他写祖孙情,在《咫尺天涯》中,作者把与女儿及外孙的亲情描写得动人心弦:“在屋里,我走到哪,他都跟着,并且嘴里不停地喊着:姥爷……姥爷……那一刻,我觉得姥爷是我几十年来最好的称呼,也是天底下最高的荣誉。”

  如今,短视频社交网站的作品,往往在很短时间内便刷新受众三观,如同倾泻而下的泥石流,尽可能在第一时间内启动受众大脑内的多巴胺反馈机制。张景云的表达方式无疑是传统的,他坚信,文学绝不是单纯的表达,无论科技如何进步,文学所肩负的使命是不会变的。

  应该说,这部散文集的作品,多半系作者“在场”所得。有对作者自身生活情感的摹画,有对当下现实生活的感思,也有对作者人生生存处境的介入。在作者笔下,人物事件全都成为作者审美过程中的一连串文化符号,始终用一种逆向评判的精神去重新审视它们,并且用文化担当去叙述这些文化符号。对于这部散文集而言,因为作者所知者深,决定了书写内容的充实与厚重;因为作者所见者真,所以行文并不以所谓“技术要素”取胜。作者的叙事直呈较多,这种传统笔法始终伴随着主体的悟性,笔下意象缤纷,使得诸事物皆涂抹了澄明的色泽。但其变化同样显而易见,散文是一个带有内省倾向和自由天性的文体,书中的不少篇章,作者兴之所至、思之所至,打破章法限制,将过去、现在、将来各个时刻互相渗透,并进行置换,这种创作手法在《飞越漫漫的人生旅程》一文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读这篇散文时,我仿佛与作者一起经历了十几个小时的空中旅程,其间穿插的回忆与期待,并不是毫无依据,自由联想也不是漫无边际。意识中每一个鲜明的意象,都是浸染在围绕它们流淌的“活水”之中,意识活动向四面八方发散又收回,作为触发物的意象唯有在意识活动中才有意蕴显出。作者在回忆,也在记叙,却并不令人觉得枯燥,你会跟着作者的思绪起承转合、“抽离”又“回归”,一点点接近美洲大陆,又随着飞机下降……作者几次写到自己与妻子的手紧紧攥在一起,而这一攥却又是千言万语。

  书中的许多篇章都写到了历史和历史人物,作者艺术地将过去、现在、将来交叉或重叠,寄情于历史与人物的客体,一任思绪的千军万马一跃而过,尽兴地将过往的感知交叠,任万端情思奔涌而出。从北固山到武侯祠,从大漠戈壁到古城残垣,从“风雨雁门关”到“黄河之水天上来”……以并不算太长的篇幅,承载了厚重的至情至性至理,用思想组接起一幅幅发轫于历史“时间深处”的场景与画面。

  读《走进时光深处》散文集,不仅会使人热爱生活,敬畏生命,还会使人滋生出美妙的艺术感受。作者引领读者与自己进行真情实感的交流,并重获滋养与超拔,体验到自己与他人与自然互依共存的喜悦,在走进时光深处的同时,也重返了属于我们每一个人的“精神原乡”。

  本版题图 张宇尘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说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所属10报2刊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保护。所有关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及其子报子刊内容产品的数字化应用,包括但不限于稿件签约、网络发布、转稿等业务,均需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商谈,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互换稿件协议的网站,在转载数字报纸稿件时注明“来源-天津日报报业集团-XX报”和作者姓名,未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协议的网站,谢绝转稿,违者必究。
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法律事务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