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人:
丛 屹 天津财经大学教授
张 玥 本报评论员
“我国经济发展能够创造中国奇迹,民营经济功不可没”。民营经济已成为保障民生、促进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生力军,持续激发民营经济“拔节向上”的活力,将为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注入新动力。
张玥:民营经济是我国经济制度的内在要素,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是我们自己人。“自己人”这三个字,既透着亲切、带着亲近,也凸显着民营经济的地位和作用。理解“自己人”的深刻内涵,是激发民营经济活力的重要前提。
丛屹:是的。改革开放以来,民营经济迅速发展壮大,为经济发展不断注入生机活力,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不可或缺,它的存在与发展符合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要求。如今,民营经济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90%以上的企业数量,与经济、民生、科技等各个领域的发展融为一体、血脉相通,这是“自己人”三个字最生动鲜活的写照。既然是自己人,就应该给予充分的认同与尊重,发展的资源、机会、成果就要共享,这样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无论是繁荣经济、推动创新,还是促进就业、改善民生,作为自己人才能发挥更大作用。
张玥:您提到的认同与尊重非常重要。有句话说得好:不怕的人面前才有路。让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增强信心、轻装上阵、大胆发展,对于激发民营经济活力来说很关键。
丛屹:民营经济的发展信心从哪里来?一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方向不会改变,从制度上给大家吃了定心丸;二是我们有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巨大发展潜力会产生良好的发展预期。这些都是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轻装上阵、大胆发展的底气所在。当然,把我们的制度优势、发展优势变成更坚定的信心、更强劲的活力,还需要许多更具体的举措去打造良好发展环境,比如进一步减税降费、提升政务服务能力,降低企业发展的各种成本,等等。这些举措越精准有效,越能为民营企业发展壮大提供“硬支撑”。
张玥:确实,水深则鱼悦。几十年来的发展实践已经证明,民营经济的活力是惊人的,可以说舞台有多大,发展的空间就有多广阔。天津正在实施“十项行动”,这是民营经济一展身手的大舞台。您认为,可以从哪些方面着力,为促进民营经济的壮大创造更好条件呢?
丛屹:具体一点说,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走深走实行动中,可以通过加强顶层设计、创新体制机制等方式,促进科技创新协同、产业协同,为资源的流动、集聚搭建更便捷的渠道;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中,可以通过推动产业集群化发展,为企业深度融入产业链条、提高创新效能和技术能级提供助力……总体而言,我认为首先要提供越来越开放的发展空间,打破更多隐性壁垒,增加民营企业的参与度,比如促进基础设施建设协同,可以大力发展PPP模式,引入更多社会资本。同时,通过更有力的政策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呵护民营企业的创新活力。“十项行动”聚焦事关天津长远发展的重点领域,也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
张玥:激扬民营经济的活力,民营企业转型升级、练好内功也很关键。站在时代的风口,守成者会“泯然众人”,进取者才会拥有美好的未来。比如我市的津宝乐器有限公司,原来制作乐器多靠手工,产能小、制件标准不一,面对市场需求的大“蛋糕”,看得见吃不着。引入智能化生产线以后,产能翻了两倍、加工精度也提升了。这样的例子充分说明,民营企业要不断在动力转换等方面做文章,才能把自身发展的棋局下好下活。
丛屹:没错。民营企业的发展不能因循守旧、小富即安,只有保持内在创新动力,才能永葆活力。就拿制造业来说,如今已经是工业4.0时代,走的是数字化、智能化路线,但有的企业认知还停留在工业3.0甚至2.0时代,满足于电气化、自动化生产,甚至仅停留在规模化和劳动密集型制程。因应科学技术革命带来的冲击和挑战,需要企业不断去学习、尝试、改变,不仅要有技术上的创新,还要有现代管理方法等元素的融入,归根结底,是要用新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方式来解放自己的生产力。天津有很多优秀的民营企业,比如荣程钢铁、云账户等,有的是传统企业转型,有的则是新业态的产物,但相同点都是瞄准行业发展的前沿、瞄准产业的现代化、瞄准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需求去发展,这应该是所有企业发展壮大的使命和目标,也是企业具有战略思维和战略管理能力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