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理由:《钱穆珍稀讲义(插图珍藏版)》包括《中国文学史》《中国通史》《中国学术文化九讲》三本书。收录钱穆唯一文学史讲义,集大成之新亚书院版“中国通史”讲义,精选钱穆先生9次讲演,内容涵盖文、史、哲、政、经,全面展现钱穆学术宏旨,凝结一代通儒钱穆的思想精粹。通贯超识,多有创见,论述精到,生动好读。
近日,国学大师钱穆的《钱穆珍稀讲义(插图珍藏版)》由天地出版社出版。钱穆先生是近现代公认的国学大师,一代通儒。他出生于1895年,字宾四,江苏无锡人。先后在燕京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任教。后迁居香港,创办新亚书院并任院长。1966年移居台北。1990年8月在台北逝世。其专著丰富,达80多种,逾1700万言。
在钱穆众多的作品当中,有一套书别具特色。这套书即《钱穆珍稀讲义(插图珍藏版)》,由当年听讲的钱穆学生叶龙根据钱穆的课堂讲授记录整理而成,包括《中国文学史》《中国通史》《中国学术文化九讲》三种。
凝结钱穆思想精粹
《中国文学史》是钱穆先生1955年至1956年讲授“中国文学史”的课堂讲稿。全书共31章,系统、完整地从《诗经》一直讲到明清章回小说,着重介绍了中国文学发展演变的主要脉络和基本特征。作为国学大师,钱穆先生重独立考证,在本书中,他对文学之流变、对每个阶段的文学都有自己的独到见解。他以史论文,从史学的角度讲文学别开生面。全书既有高屋建瓴的宏观论述和科学严谨的史学考证,也有对文人的犀利点评和对作品的精彩赏析,带有浓郁的钱穆个人色彩。
钱穆先生曾三度讲授“中国通史”:一于北京大学,二于西南联大,三于香港新亚书院。在北大讲授四年,前来旁听的学生众多,每一堂近三百人,坐立皆满,盛况空前。在西南联大讲授时,听课场面颇为壮观,乃至钱先生要上讲坛都无路可走,需踏着学生的课桌才能通过。尔后,钱穆先生辗转于香港,复讲“中国通史”课程。《中国通史》以钱穆先生在香港新亚书院讲授“中国通史”的课堂记录稿为底本,可视为“《国史大纲》课堂版”。尘封多年的讲义,更精粹的讲述。这本书以传奇的方式整理面世,是一份不可多得的珍贵史料。
当时,一部《国史大纲》从传统文化的演进中汲取民族复兴和国家变革的精神力量,使无数国人深受激励和鼓舞,进而寻求抗战救亡之道;而今,这部《中国通史》以其历史格局和文化情怀的双重担当,将给当下读者以新的启迪,为我们再次提供回望历史、面对未来、重塑个人知识格局的可能。
《中国学术文化九讲》收录了钱穆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在香港、台湾等地的9次讲演,内容涵盖思想、历史、文学、文化、政治、经济等诸方面。既有宏观上对文化历史的梳理,亦有断代研究的案例,以及个案研究成的展示;既有思想文化的研究,亦有方法意义的探讨。该书通俗易懂,深入浅出,是一本可以窥见钱穆宏大学术世界的小书。
读者如能从中了解钱穆的治学轨迹,明察其学问体系之庞大精细,体悟其对中华文化始终抱持的敬意,将对指导当下的精神生活、树立民族文化自信有所裨益。
跨越六十余载温情和敬意
2014年5月,叶龙开始整理钱穆的“中国文学史”讲稿,他边整理边在报上连载。从7月24日到10月10日,钱穆的《中国文学史》讲稿在离香港很近的《深圳商报》上连载了整整50期,这本尘封60年之久的钱穆版文学史,犹如一场学术地震,迅速引发了海内外中国文学史家激烈争论。
2014年8月11日,《深圳商报》启动“再提‘重写文学史’”系列访谈,钱理群、洪子诚、李陀、张隆溪、刘再复、顾彬、莫砺锋、黄子平、陈平原、陈思和、王德威等近30位中国文学史大家,在5个月内持续不断发言,从钱穆版文学史到文学史写作、传播、研究、讲授之诸多问题,一波又一波争论把中国文学史推到了大众眼前。钱穆的《中国文学史》讲稿,成了一个事件。
其后,《中国通史》《中国学术文化九讲》,也在叶龙的细心整理之下陆续面世。
钱穆当年的这些讲座,距今已有六十余年。跨越六十多年的岁月才重新与读者见面,其传奇性与珍稀性不言自明。
内容与形式皆精制作
本次再版在首版基础上进行了精编精校,发现并修正了老版中的各类错误(作者的和编辑的都有)共计十余处,针对一般读者阅读过程中可能费解或疑惑的地方新增部分编者注释,对书稿中的字、词、句子、标点不合规范的地方进行了系统性梳理和处理。书稿的内容质量得到了大幅提升。
这套书除了准确再现钱穆的讲授原文外,还在每本书的开头收录十数幅钱穆的工作、生活照片,读者可借此近距离瞻仰一代国学大师的风采。另外,每本书中还含有16页彩色插图,将书中提及的重点内容视觉化、形象化,丰富阅读体验,增加阅读趣味。每本书厚度适中,既可花一两天时间一次性读完,也可利用闲暇时间进行碎片化阅读,可满足各类读者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