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读书·悦享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回到首页 | 标题导航
2023年02月20日 星期一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分享悦读
“马可·波罗”眼里的中国艺术(图)
林颐
苏立文与张大千,1967年
《中国艺术史(全新修订版)》,【英】迈克尔·苏立文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22年6月出版。

  牛津大学荣休院士、艺术史家迈克尔·苏立文(Michael Sullivan,1916-2013),因为传播中国艺术与东西方交流方面的杰出贡献,被称为“艺术界的马可·波罗”。

  苏立文出生于加拿大多伦多,3岁时随家人迁居到英国,青少年时期就热爱艺术,喜欢冒险,四处游历。20世纪40年代,苏立文以国际红十字会志愿者的身份来到中国大西南,遇到了一生挚爱的妻子吴环(吴宝环),还有艺术家挚友庞薰琹、关山月、吴作人、丁聪、叶浅予、张大千、黄宾虹等人,从此,他一生挚爱中国艺术,成为中国艺术传播者。

  《中国艺术史》(1961)是苏立文的第二部著作,被誉为“最好的中国艺术史入门书”,是牛津、耶鲁、普林斯顿等知名学府沿用四十余年的教科书。

  苏立文希望向西方读者传达艺术中的中国历史的感觉。为此,苏立文恪守中国历史叙事传统的朝代框架,按照年代历史,从文明的曙光起笔,逐一梳理远古、先秦、秦汉、三国六朝、隋唐、五代与两宋、明清直至20世纪的中国艺术,详细论述中国艺术的不同门类──建筑、雕刻、绘画、书法、陶瓷等在不同时代的表现形式及特点。

  这种看似毫无新意的叙事方式,却恰恰适合几千年中国艺术史的宏大架构,体现出绵延不绝的流动性和连续性的交互叙事。而支撑起这一架构的庞大繁杂的诸多历史资料,由于苏立文博大精深的研究、细致的梳理和划分,不仅不让人感觉史料的有意堆积,比起按艺术门类分别撰写的方式,反而更能让读者保持稳定而连续的认识。

  苏立文揭示了中国艺术的独特性。这在他花了大量笔墨的有关中国绘画的论述中尤其突出。苏立文认为,西方绘画重分别,直接检视画者的眼睛所见到的场景的结果;而中国画家重综合,不以追求具体形态为目标,而是表达自然形态的精髓。他以《洛神赋》来切入魏晋艺术,以敦煌壁画说自然主义的田园之乐,以阎立本为代表说唐代宫廷艺术的辉煌,以范宽说北宋画家的伟大成就,以赵孟頫说明代画院画师和文人画家二者身份的转换……苏立文并没有把中国绘画单独分类阐述,这没有妨碍读者按照时间排序对于中国绘画形成的统一感观,还兼顾了同时代的其他艺术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和融合。

  苏立文没有生搬硬套各种美学理论和历史哲学,他的著作没有艰涩的学术腔调,包括另外两部有名的艺术史:《东西方艺术的交会》和《20世纪中国的艺术和艺术家》,都是图文并茂、朴实叙事的风格。他坚信在对艺术作品进行审美判断时,唯一关键的是作品本身的质量水平,史料即史论,他所要致力的,就是以实证、陈列、描述的方法,作出客观公正的审美判断。《中国艺术史》就是这样一种“没有理论的艺术史”的写作。

  在2005年的北大演讲时,苏立文说道:“我怀着最深的信念相信,如果是在人文学科中而不是精确的科学中,理论,远离揭示真相,甚至可能是发现真相的障碍。它们无法被检验。艺术中的理论如同一连串的有色镜,我们手持着有色镜去看现实,不会看到我们原本看不到的东西。它们模糊了许多东西,以至无法看清楚整幅画卷。”

  这种建基于材料审美经验的质朴的艺术史讲解,传达了平等友好的文化心态,摒弃了云遮雾绕的精英式“黑话”阐释方式,克服了西方中心主义的意识形态的偏见,呈现出作者人道主义的情怀和以作品为本的严谨态度。这是一种真正的大家气度,靠近艺术的内核,靠近艺术家的内心,靠近艺术的国度。正是这样的气度,为苏立文赢得了不分领域、不分阶层的广大人群的信任与喜爱。

  《中国艺术史》经过多次更新修订,已有八个英文版本。随着研究进展、方法转型、视野拓宽,该书在每版更新中都会吸收学界最新成果、充实内容。这部中译全新修订版,较之2014年的中译旧版,版式更加舒适,插图质量提高,很多小图都变大了,增加了篆刻、女性画家和对当代中国画家的评介等内容,译者徐坚对译文做了润色,这是苏立文生前认可的最终修订版,斯人已逝,绝响回鸣。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说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所属10报2刊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保护。所有关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及其子报子刊内容产品的数字化应用,包括但不限于稿件签约、网络发布、转稿等业务,均需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商谈,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互换稿件协议的网站,在转载数字报纸稿件时注明“来源-天津日报报业集团-XX报”和作者姓名,未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协议的网站,谢绝转稿,违者必究。
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法律事务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