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刀耕墨染 救亡图存──天津博物馆馆藏版画展”在天津美术馆开幕。本次展览旨在回顾中国共产党百年来波澜壮阔的征程,讴歌党的辉煌历程,缅怀先烈,重温经典作品,赓续红色血脉。
木版印刷术起源于中国,后木刻传入西方,到了近代产生出创作版画,画刻合一,亦称新兴版画。版画是艺术与印刷术相结合的产物,既有艺术家的创意,又便于复制发行。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斗争中,凭借着强大的精神力量克服艰难险阻,创造了无数个奇迹。其间,版画以材料简单、顷刻能办、形式多样的独特优势,成为唤起民众、打击敌人的重要武器,以及展现新中国和平建设事业、人民大众美好生活、祖国壮丽河山的时代存照。
■ 鲁迅与新兴版画进入中国
本次展览围绕天津博物馆馆藏版画,类别包括木刻版画、套色版画、水印版画等,共计114件。从规模上看,此次展览是展示天津博物馆馆藏版画作品规模最大、数量最多、内容最丰富的展览,其中包含了力群、马达、王麦杆、王琦、古元、汪刃锋、李桦、胡一川、彦涵等艺术大家的优秀作品。版画作品的创作时间,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延伸至今,不同时期的版画,内容展示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风貌和文化精神。
提到新兴版画进入中国,就必须提到鲁迅先生。“中国新兴版画是在鲁迅的倡导和培育下成长起来的。”天津美术馆副馆长卢永琇介绍。
1928年12月初,为了“介绍东欧和北欧的文学,输入外国的版画”,鲁迅与柔石等合组“朝华社”,掀开了向国人介绍欧洲版画的一页。在1929年编的《艺苑朝华》第5辑《“新俄画选”小引》中,鲁迅认为提倡版画的原因有二:“中国制版之术至今未精,与其变相,不如且缓,一也;当革命时,版画之用最广,虽极匆忙,顷刻能办二也。”
20世纪三十年代,中国社会处于动荡之中,中国共产党为了凝聚最广大人民的力量,1930年3月2日在上海领导成立了“左翼作家联盟”。在“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影响下,8月初“左翼美术家联盟”也在上海成立了。美联的纲领指出“我们的美术运动,绝不是美术上的流派斗争,而是对压迫阶级的阶级意识的反攻,我们的艺术更不得不是阶级斗争的一种武器。”左联和左翼美联的成立对于推动各种木刻团体的成立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1931年8月17日,鲁迅与“一八艺社”等木刻社团举办木刻讲习会,鲁迅亲自主持并担任翻译。在一个月后,日本侵略者发动九一八事变,占领了东北三省。上海“一八艺社” 社员用油印机印刷抗日内容的小画报和木刻传单,张贴街头。1932年9月,MK木刻研究会在上海美专成立。MK是汉字“木刻”拼音首字母大写,是美专学生自发组织的学术团体,后受中共地下党领导。
1933年秋天,中国左翼文化总同盟在上海设绘画木刻系。同年10月14日,鲁迅在上海举办“现代作家木刻画展览”,并亲自讲解。
鲁迅编印了《凯绥·珂勒惠支版画选集》《新俄画选》和《近代木刻选集》等版画作品集,举办木刻讲习会。在此影响下,李桦、王琦、汪刃锋、古元、胡一川、力群等青年艺术家纷纷投身版画创作;“全国木刻联合展览会”巡展全国,呈现星火燎原之势。
1935年1月1日,平津木刻研究会主办的“全国木刻联合展览会”在北平举行,盛况空前。随后,作品先后赴天津、济南、汉口、太原、上海五地展览。1936年3月18日,现代版画会与各地版画家协商,将“全国木刻联合展览会”改名为“全国木刻流动展览会”,此后每年举行一次。
1936年10月,鲁迅在去世10天前,还抱病参观了中华全国第二回木刻展览,与青年木刻工作者亲切交谈,对他们的作品提出意见。
20世纪三四十年代,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野蛮侵略,中华民族浴血战斗。在鲁迅的倡导和中国共产党文艺政策推动下,木刻版画因其材料简单、创作快捷,迅速成为激励全民抗战的文化先锋。在中国共产党的精心培育和抗战风雨的磨砺淬炼下,木刻版画以生命和血肉铸就。劳苦大众的苦难与屈辱、民族危亡的觉醒与抗争,成为抗战时期木刻版画表达的主题。凝视着那一根根利刃刻出的粗犷线条,依然可以听到它们发出的杀敌怒吼,穿越厚重的历史,震撼人心。
■ 中国新兴版画在天津
“自鲁迅1931年在上海创办木刻讲习所为起始,天津一批木刻青年随即投身于新兴版画运动的洪流。在当时北方最具活力的天津市立美术馆的助力下,一系列展览、创作、出版、社团交流活动,促进了这一全新艺术门类在天津的传播,使天津成为中国新兴版画(早期)运动的活跃地区之一。” 卢永琇介绍。
1931年,鲁迅在上海创办木刻讲习所,拉开了中国新兴版画运动的大幕,各地进步青年积极响应。其中,天津涌现了杨袁、李捷克等一批木刻青年,他们不仅自己创作,还组织印刷发行木刻版画书籍,在学校教授木刻技法,在报纸上刊发木刻作品,多次举办木刻展览。这些木刻展览、创作、交流活动产生了一定影响,使得木刻在天津具备了一定公众基础。而当时的天津市立美术馆与首次全国木刻联展,则为木刻版画在天津的推广普及,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天津是中国最早兴办博物馆、美术馆的地区之一。1930年,我国北方第一个公立美术馆──天津市立美术馆在天津成立。天津市立美术馆举办种类丰富的展览会,开办多项美术培训班,创办艺术类专刊,同时广泛联系国内外美术界,大量征集中外艺术品以资典藏。
“在鲁迅及全国各地木刻家的支持下,平津木刻研究会举办全国木刻联合展览会。1934年11月12日召开首次筹备会。1935年1月,天津市立美术馆首任馆长严智开积极承接了此次展览。1935年1月17日,由金肇野携先期展览于北京太庙的全展会展品赴天津,于1月19日—21日在天津市立美术馆展出。展览引起很大轰动,人们争相观看,在3天的时间里,参观人数达9315人。这次展览为广大天津市民全面、系统地认知这种新的艺术形式、把握其创作的特征与流变趋势,提供了不可多得契机,给新兴木刻艺术在天津作了一次强有力的普及,较为直接地强化了新兴版画运动的大众性特征。”卢永琇表示,“全国木刻联合展览会在津展览是新兴木刻运动与天津的一次重要联系,也是我国有记录以来大型木刻展览第一次进入公立美术馆,从某种程度上看,天津市立美术馆促成了木刻展览职能在公共领域的正式转型,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地区艺术家参与创作、展览的热情,有效动员了天津木刻力量。20世纪40年代的一代天津青年版画家,不少是在本次展览的筹办者杨袁等人的精神感召和美术馆学习班版画教学的培养下成长。这也意味着,全国木刻联展在天津市立美术馆的展出,促使天津地区的版画创作力量从分散走向聚集,并真正融入到新兴木刻艺术创作主流中。”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美术翻开了新的篇章,版画艺术逐步走向成熟,并带有清新、明朗、质朴的特色,传递出时代信息。“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的召开是中国文化艺术的一个重大转折,也是中国版画创作的转折。版画家们开始将艺术创作与社会主义建设和劳动生产相结合,涌现出一大批表现新中国和平建设事业、人民大众美好生活、祖国壮丽河山等题材的作品。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塘沽版画在工业题材上填补了全国美术创作的空白。早期塘沽版画多为渔业题材。随着作者队伍的不断壮大,尤其是产业工人的加盟,开始出现海港、码头、船厂、海洋化工等工业题材,以及晒盐、渔村等乡土气息浓厚和时代特色鲜明的版画作品,成为时代的存照。1997年,塘沽被文化部命名为“全国版画艺术之乡”。50多年来,塘沽版画带动汉沽版画、大港版画发展,共同成为滨海新区弥足珍贵的文化财富。
■ 从版画艺术中找寻前进的力量
据统计,天津博物馆和天津美术馆馆藏版画近2000件,其中诞生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早期珍贵作品有近70件。这些创作于不同时期的版画,不仅是一个个历史事件、社会风貌的记录,也是创作者内心精神力量的外化表达,给今天的参观者心灵的震撼与激荡。
由王麦杆创作的《放回来的爸爸》,描绘了从日寇监狱中出来后,眼睛受伤的父亲与年幼的儿子相拥,父亲裹着纱布的眼睛、向下的嘴角、抚摸儿子脸颊的手与儿子含着泪水的明亮双眼,形成了强烈对比和视觉冲击,共同展示了“革命之刚、亲情之柔”。王麦杆青年学生时代便开始发表木刻作品,组织并参加了著名的“抗战八年木刻展”。《放回来的爸爸》是以王麦杆自己的经历为灵感创作的,一经问世便产生巨大的社会反响,该作也被视为中国现代版画的经典作品。20世纪50年代初,他调任天津美术学院(时为河北师范学院)美术系任教,开启了天津美术学院现代版画教学的先河。
《豆选》由著名艺术教育家、版画家彦涵于1948年创作,作品取材于河北省获鹿县大河村的选举活动,作者细腻刻画了当时村中场院上,以豆子为选票进行选举的历史瞬间。村民或站或蹲或坐,有的三五一群聊天,有的仔细数着豆子的数量,有的画正字计数。作为革命战士的一分子,彦涵笔下的很多作品都有如革命的进行曲和史诗,描写现实的斗争和农村日常生活。他选择了豆选这样富于生活和时代气息的细节,完成了历史变迁中的宏观刻画,举重若轻。
在新中国美术创作中,工业版画是一个独特的类型──它与新中国工业建设同步发展,是新中国工业化进程的缩影,见证并讴歌了伟大的时代。在《争分夺秒》中,版画家马达刻画了工人团结合作、抓紧生产的一个瞬间。在《交班》中,作者廖有楷捕捉到了,在海上石油钻井平台上,钻井工人交班后离开工作岗位的场景。画中工人的动作、生产的场景,都充溢着工人们对理想的追求。
在新中国的美术发展史中,版画是最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在展览的结语中有这样一段话:我们谨以此展览,向在中国共产党101年波澜壮阔的历史征程中,为新中国解放事业无私奉献的仁人志士、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接续奋斗的平凡而伟大的中国人民致敬!
很多参观者在留言簿上写下了对此次展览的参观感受,一位参观者这样写道:谨以此行,对建设新中国和为人民幸福做出贡献的革命先烈们表示最崇高的敬意,希望我们都可以朴朴素素地装点我们的祖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