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全市登记造册的古树名木逐一排查,4639株古树名木分布在全市14个区,最老古树已有1630岁
●将古树名木资源信息纳入我市智慧林长平台管理,最终实现与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全国信息平台充分衔接、深度融合
本报讯(记者 陈璠)古树名木被誉为“活化石”,是森林资源中的瑰宝,具有难以再生和不可替代的历史文化与生态价值。保护古树名木是传承弘扬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演绎绿水青山故事的生动实践。今年以来,我市多措并举加强古树名木保护,对全市登记造册的4639株古树名木逐一摸底排查、定期“体检”,确保古树名木根深叶茂,为城市添景增绿。
今年以来,在完成古树名木基础信息普查的基础上,市规划资源局会同市城市管理委,组织各区对全市古树名木进行拉网式摸底,对全市登记造册的古树名木逐一排查,掌握生存状况、生存环境、管护信息等基础信息,对发现受损或病危的古树及时制定“一树一策”管护措施,对砍伐或危害古树名木的行为追责问责,对普查中发现未统计的古树名木及时完善台账信息、登记造册,明确“树长”,不落一树、不漏一木,确保古树名木得到妥善管护。
在摸清底数的基础上,我市创新管护模式,依托国家林草局全国古树名木信息管理系统,将古树名木资源信息纳入我市智慧林长平台管理,定期核实更新古树名木相关信息台账,最终实现与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全国信息平台充分衔接、深度融合,全面提升古树名木信息化、可视化和精细化管理水平。
此外,为增强古树名木保护工作的科学性,我市邀请专家团队对古树名木生存环境进行专题论证、会商研究,先后制定印发了一系列工作方案,形成古树名木和城市树木常态化、长效化保护管理机制。从7月起,我市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古树后备资源调查工作,调查范围为“树龄在80年以上接近100年的树木”,并邀请古树保护专家对调查技术方案进行专题讲解,指导各区开展调查。
据了解,我市已登记的4639株古树名木分布在全市14个区,其中,最老古树已有1630岁。在今年古树名木保护科普宣传周期间,聚焦“保护古树名木,共享绿水青山”主题,我市采取“线上+线下”方式,依托网络直播、微信公众号、科普展览、视频轮播、现场互动、印发宣传图册等形式,广泛深入宣传古树名木保护价值、先进经验和法律法规等,鼓励单位和个人通过互联网、志愿服务等形式资助或认养古树名木,营造全社会共同保护的良好氛围。我市将持续推进古树名木认养工作,不断加强对古树名木日常养护和管理,实现古树名木有效保护,大力推进和谐、绿色、生态保护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