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满庭芳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回到首页 | 标题导航
2022年10月25日 星期二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李叔同的惜福故事
郝立群

  天津乡贤李叔同,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在中国近代文化发展史上久负盛名。李叔同出生于天津官宦富商家庭,自幼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与文化熏陶。优渥的生活环境并没有让李叔同满足于此,止步于此,他饱读诗书,追求超越物质享受的更高境界,一生绚丽至极又归于平淡。

  李叔同提倡节俭,一生惜福,这不仅是他秉持的生活态度,更被他视为一种高尚的情操。他晚年在厦门南普陀寺讲演时曾回忆,幼年时父亲请人写一副对联,挂在天津家里的存朴堂大厅抱柱上,上联是“惜食惜衣非为惜财缘惜福”。当年哥哥时常教他念这句子,让他从小熟记在心。母亲也常常嘱咐他,穿衣服当时时小心,不可损坏或污染。因此,李叔同从小穿衣饮食都十分在意,就是一粒米饭,也不敢随意糟蹋。五岁那年李叔同的父亲去世。七岁时,他练习写字,拿整张的纸乱写,母亲看到就正颜厉色地教导他:“儿有多福,汝父在世日,虽盈寸纸条,未尝浪费。”母亲告诉李叔同,他父亲在世的时候,别说整张的纸,就连寸把长的纸条都不会浪费。

  因为有这样的家庭教育,李叔同一生爱惜衣食,出家以后,依然保持着这样的习惯。他出家24年,棉被、洋伞等生活用品多是出家以前所用,身上的僧衣,脚下的鞋子都要穿十多年,有破烂的地方,请人用针线缝缝,仍然同新的一样用。信众送他好的衣服或别的珍贵之物,他大都转送别人,除生病时吃一些好的食物,从不随便乱买好东西吃。

  学生丰子恺请老师写字,李叔同写完还要把剩下的宣纸奉还,只将裁下的纸条留着备用,一点也不浪费。好友夏丏尊用大白菜等家常素菜招待出家后的李叔同,他认真地吃菜,用筷子夹菜时郑重的神情,令在场的人见之动容。夏丏尊见李叔同拿一条破旧的毛巾从容地去洗脸,忍不住要给他换一条新的,李叔同却推辞说:“哪里,还可用。”在世俗人眼中,也许李叔同过于自律,过于清苦,而把一辈子活成两辈子的李叔同,却将清苦幻化为另一种富有的人生。

  李叔同的节俭,绝非贫困所迫,而是一种修为,其中蕴含着大智慧。他不以物喜,不为物役,主张纵有十分福气,也应只享用其中两三分。他还进一步主张,如果能够将自己的福气分享给大众共同享受,那就更好了。

  李叔同的惜福故事,在当下仍有现实意义。勤俭节约,杜绝浪费,尊重大自然的造化,尊重人类的劳动成果,懂得珍惜,知道节制,乐于共享,方得永续,这是智慧更是文明。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说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所属10报2刊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保护。所有关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及其子报子刊内容产品的数字化应用,包括但不限于稿件签约、网络发布、转稿等业务,均需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商谈,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互换稿件协议的网站,在转载数字报纸稿件时注明“来源-天津日报报业集团-XX报”和作者姓名,未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协议的网站,谢绝转稿,违者必究。
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法律事务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