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天津工业大学与沧州市政府合作共建的天津工业大学沧州研究院(以下简称“沧州研究院”)举行揭牌仪式暨项目签约仪式。借助天津工业大学的科研优势,沧州研究院未来将培育和凝聚一批分离膜及相关领域人才和高层次研究群体、技术研发人才和创新创业人才,形成以膜为特色的主导产业,共同打造京津冀区域最大的膜产业集群。
科研优势带动区域发展
在揭牌仪式上,沧州研究院首批签约入驻的7个项目均围绕着膜产业进行。近年来,京津冀膜材料相关企业数量持续增加。企查查数据显示,2021年京津冀新增膜材料相关企业296家,同比增长53.37%。截至2022年9月23日,今年京津冀新增膜材料相关企业844家。至此,京津冀现存膜材料相关企业超过1900家。
天津工业大学在膜领域的科研实践在国内首屈一指。此前,天津工业大学成功孵化了国内首家以膜材料研发、生产和销售为主营业务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上市公司──天津膜天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津膜科技”)。该公司目前已经发展为亚洲最大的膜制造基地之一。
作为一种新兴高效的分离技术,无论是在日常生活还是工业生产中,总能看到膜的踪迹。比如,净水器中的滤芯、医院透析等都会用到这一材料。近年来,膜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环保、新能源以及生物医药等多个领域。对此,参与组建沧州研究院的天津工业大学工业技术研究院副教授宁平凡向记者举例:“在生物医药方面,人工肾脏、人工肝脏的核心部分会用到膜;在制药过程中,过滤、分离、纯化等环节也需要膜分离技术的支撑。”
膜还被更广泛应用于水处理领域,膜法水处理为我国解决水资源短缺和水环境恶化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在该领域,津膜科技的技术一直走在行业前列。“在污水深度处理与再生回用领域,我们的产品累计处理规模约占我国膜法污水处理总量的20%左右,目前已经远销30多个国家和地区,迄今已在国内外完成数千项膜法水处理项目,对于水的日处理规模超过1800万吨。”津膜科技相关负责人表示。
采访中,记者在凌庄水厂看见一排排过滤器材立在厂房内,这些高达两米的过滤器材大多是白色的外壳。其中,为了方便工作人员检查,个别的过滤器材会设置为透明外壳。透过外壳仔细看,可以在棕色圆柱体内看到一根根像“面条”一样的管状结构整齐排列着。“这些‘面条’就是膜,管状结构的内部是空心的。水进入过滤器材后会由外向内挤压,透过膜壁进入膜内中空部分后就被净化了。净化后的水,再通过集水管进入清水库。”凌庄水厂党支部书记、厂长肖峰告诉记者,“以超滤膜为例,80平方米的膜,每小时可以出3吨水,平均下来,1平方米的膜每小时可以过滤近40升水;如果是反渗透膜效率会较低一些,1平方米的膜每小时过滤不到20升水。”
政策利好激发产业动能
近年来,为了解决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污染、水生态损害等问题,中央及各地多次出台文件加快推进污水资源化利用以及海水淡化等项目,这也进一步激发了膜产业的发展新动能。
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印发的《关于推进污水资源化利用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5年,全国地级及以上缺水城市再生水利用率达到25%以上,京津冀地区达到35%以上。《天津市水安全保障“十四五”规划》也明确,到2025年,全市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实现全覆盖;到2035年,加大淡化海水、再生水等非常规水源利用,实现“三水共用、五库联调、多源互济、城乡统筹”的供水新格局。
发展海水淡化将促进膜材料等相关产业发展。我市依托产业基础,引进优势企业,大力发展壮大膜产业规模,吸引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落户。根据《天津市海水淡化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我市将做大膜法海水淡化产品装备规模,以天津存量和新增膜法海水淡化工程及运维应用场景为引导,引进全球技术领先的反渗透膜企业落户天津,带动反渗透膜产业发展。与此同时,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促成具备反渗透膜自主研发创新能力的国内反渗透膜企业落户天津,扶持和培育国产反渗透膜产业发展壮大,在滨海新区建成北方地区海水淡化膜制造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