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文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回到首页 | 标题导航
2022年09月22日 星期四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文化时评
儿童参观博物馆宜疏勿堵
本报记者 刘茵

  “我想仔细观看一件文物细节,旁边钻过来好几个小孩,一个大人在旁边解说。大人一说话,几个小孩就跳着搭腔,脑子都要炸了。”日前,在上海博物馆参观展览的何先生将自己的这段经历发布在社交媒体上,引发争议,有网友甚至建议“14岁以下免进博物馆”。

  “14岁以下免进博物馆”的提出并不意外,因为“熊孩子”损害博物馆展品的事件屡有发生。

  2020年5月,上海玻璃博物馆内,两个孩子擅自翻越展区围栏追逐玩闹,撞到展柜导致一件玻璃城堡展品损坏。这座玻璃城堡是上海玻璃博物馆开馆5周年的纪念品,也是博物馆的永久收藏,却毁于两个“熊孩子”之手,不免令人惋惜。这已经是上海玻璃博物馆第二次出现儿童破坏展品的事件。早在2013年就有两个小孩把作品《天使在等待》的翅膀直接拉断。今年1月,湖北武汉一私人博物馆的文物被参加校外冬令营的孩子失手打碎。

  “熊孩子”进入博物馆后,不仅会触碰展品、破坏展品,还喜欢大声喧哗、追跑打闹,影响了场所秩序、观展质量和文物安全。如此不文明的行为自然会引发参观者和网友的抵触情绪,但是为了防止文物损坏就拒绝儿童进入博物馆也并不合理。

  美国著名博物馆学者古德曾说:“博物馆者,非古董者之墓地,乃活思想之育种场。”博物馆作为为公众提供知识、教育和欣赏的社会公共文化教育机构,它的公共属性并不只局限于成人,而是所有人,自然也包括儿童。博物馆能够为儿童提供文化氛围熏陶与文明素养培育,孩子们应当徜徉在这个浓缩了人类精神文明的殿堂中,感受文物之美、历史之美、艺术之美。而“14岁以下免进博物馆”则直接封堵了儿童与博物馆之美接触的通道,并不利于孩子的美育教育。

  儿童与博物馆的关系宜疏勿堵,与其想方设法阻止他们进入博物馆,不如思考让他们如何文明地走进博物馆。做好博物馆礼仪教育、细化文化场所的秩序管理、打造亲子专属参观路线、加强文物保护等,疏通儿童走进博物馆的路,“堵住”文明与管理的缺口。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说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所属10报2刊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保护。所有关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及其子报子刊内容产品的数字化应用,包括但不限于稿件签约、网络发布、转稿等业务,均需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商谈,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互换稿件协议的网站,在转载数字报纸稿件时注明“来源-天津日报报业集团-XX报”和作者姓名,未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协议的网站,谢绝转稿,违者必究。
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法律事务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