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社中,年轻的画师勾出细如发丝的墨线;生产车间,孩子在老师的指导下印出个大大的福字……日前,第四届中国非遗传承发展与创新高峰论坛“木版年画专场”在天津杨柳青木版年画博物馆举行。在“中国春节”成功列入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之际,这场充满仪式感的学术活动被赋予了更深厚的含义,也因为年轻人和传统文化的融入而朝气蓬勃。
同时,“功同六籍——杨柳青年画中的历史故事”学术展览也在此启幕,23件套历史故事题材的杨柳青年画珍品和观众见面。本次活动由华夏文化促进会、天津杨柳青画社主办,天津美术学院、天津王树村民间美术研究中心提供学术支持。
年画故事 青春关注
《封神榜》《白蛇传》《杨家将》《天仙配》……这些中国传统故事在你脑海中有着怎样的画面?记者在“杨柳青年画里的中国传统故事”学术展览现场看到这些杨柳年画珍品,堪称“细节爆炸”、极尽绚烂。现场,一个孩子站在年画《姜子牙金台拜将》前和母亲点数《封神榜》中的人物,“这里画了哪吒三兄弟,还有二郎神杨戬,那边还有邓婵玉和土行孙呢!”
据了解,本次展览精选了23件套历史故事题材的古版杨柳青年画,全部来自天津杨柳青年画博物馆的收藏,展览将持续到明年2月21日。本次活动的策展人,天津美术学院艺术与人文学院副教授姜彦文向记者介绍:“此次将杨柳青年画展现的历史故事单独拿出来做一个展,整体分为神话传说、先秦至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至明清四个部分。其中有很多大家非常熟悉的传统故事,比如牛郎织女天河配、封神榜、三国演义、杨家将都有,平时我们听评书看戏知道的传统故事,这次可以从杨柳青年画的角度去了解。”
23幅年画很多都是清代版,不仅具有极高的学术与艺术价值,也能让观众在欣赏年画的同时勾勒出一部简略的图像中国史。姜彦文表示,虽然此次展览精选的23幅作品听起来数量并不庞大,但细节满满,内涵丰富,“如果按照幅面计算就有40幅左右了,而且每一幅条屏分为8条,每条又有三四个画面,这个算起来数量还是很大的,观众如果来看展,看得仔细的话一天也看不完。”
而在展览旁边的画室中,年轻的画社成员在向观众展示勾、刻、印、绘等年画传统技艺,吸引着孩子驻足观看,而此次论坛的不少参与者也是木版年画方面的传承人和专家,传统的年画展览现场洋溢着浓浓的青春气息。
创新发展 需要年轻人接棒
在本次论坛上,来自全国的专家学者会聚一堂,共话年画艺术的守正与创新。探讨的话题包括木版年画的起源与发展路径,木版年画的独特艺术表现,分享木版年画的传统技艺与现代创新,交流木版年画的传承方式与保护措施,也包括研究数字化技术在木版年画的保存、管理与传播中的作用,探讨其在数字时代的创新应用等方面。
在“致敬先生”单元,展出了以王树村与薄松年二位先生为代表的学术出版成果,他们的著作是中国民间美术研究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基础所在。现场,80岁的天津杨柳青木版年画代表性国家级传承人王文达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阐述了杨柳青年画的创新与发展:“60多年前我们和老师傅学手艺,他们就有创新,通过努力把年画画得更细、真逼真,更像中国画了。现在又来到了一个杨柳青年画创新和发展的时代,比如传统的年画是过年时贴的,如何按照当下人们的需求,让年画作为一种更日常的文化产品出现;再比如,未来有没有可以代替木版的材料和新工艺,这些都需要更多的年轻人去探讨和研究。”
本报记者 王轶斐
图片由杨柳青画社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