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墨人间 家在天津
近日,发生了一系列社会文化热点事件,再次引发了对于天津城市历史文化的关注。
其中,袁克文日记“回家”展、京剧表演艺术家童祥苓去世、评书大家刘立福百年诞辰纪念,有学者新考证,有后人追忆。他们“住”在天津的人文足迹,无不展现津派文化、文艺的风貌以及影响力。评说前事,感怀乡情。
多巧,1923年的今天——12月13日,袁世凯次子袁克文(号寒云),因为长子袁家嘏婚事,从上海回天津。在不久前的“傥许到人间——袁克文日记天津回家展”中,西泠本《寒云日记》记叙了这件往事。
相隔101年的“回家”,在天津引发了对这位“传奇公子”极大的关注。他在天津有数处居所,最终也逝于两宜里,归葬西沽。也是因为这次日记手稿实物展,天津历史文化研究者也提出关于袁克文最后居住地新观点:“并非此前所说的芷江路魁德里9号,而是芷江路兴中里5号。”
李宅资料里的新线索
“到天津诣地纬路宅中拜见慈母并晤梅真及诸儿女……”西泠本《寒云日记》记载的地纬路宅,即现在位于河北区经纬天地艺术街区里的一鉴楼。
一鉴楼为1902年时,与地纬路一同建设,归袁克文继承。袁克文出生在当时的朝鲜汉城,曾自述生母金氏是朝鲜“三韩望族”,49岁时在天津恸殉而去。袁世凯多妻妾,其中沈氏无子,袁克文很早就被过继到沈氏名下。后来,袁克文独得两份遗产,也多被认为原因在此。原配夫人刘梅真,是袁克文17岁时迎娶的天津候补道刘尚文之女。
有资料记载,1924年,袁克文回到天津时,就已经住在两宜里。实业家周叔弢也曾住过英租界58号路,其子周景良曾回忆:“当时我家住在天津英租界58号路泰华里,袁寒云则住在马路对面的两宜里,直至他去世。”
1929年5月至10月的《北洋画报》,广告版上几乎天天可见《寒云卖字》《寒云粥书》,价格标明:“联屏直幅横幅整纸每尺二圆,半纸每尺一圆,折扇每件六圆,过大过小别议……”这是行书之价,至于篆、楷、隶等“加半”,还标注着“先润后书,亲友减半”。“收件”留的地址,除了利亚书局、北洋书画报社等,就是他的住址两宜里四号。
天津历史文化研究学者、城市历史资料收藏家张翔手中,有一张袁克文去世时袁家人“恕报不週”讣告的资料,其中标明“丧居天津英租界五十八号路两宜里四号本宅”。
一直以来,两宜里被认为是如今芷江路魁德里9号,然而,张翔却提出新观点:“袁克文的两宜里住宅,应该是和魁德里9号背对背的兴中里5号楼。”
这样的“举证”来自于他的收藏:在1937年的天津电话簿上有这么一条信息:“李宅(常丰)——英租界58号两宜里4号。”张翔认为,这是袁克文去世后,袁家人搬走,李常丰住在这里。
“李家是天津著名的久大精盐的股东,就在另一份股东登记上,两宜里4号的住址被划掉,写着十区芷江路兴仁里四号。”张翔说,兴仁里四号就是现在的兴中里5号小楼,“接下来,我还会多找一些资料来更严实地确定这一新考证。”
成都道旧宅摘牌待考
不久前的袁克文日记手稿实物展,选择政协俱乐部作为本次展览举办地,主办方西泠印社拍卖有限公司也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西泠拍卖的工作人员介绍说,一开始决定到天津做这个展,就希望能在袁克文的旧居进行,“但前期实地考察后,都不太合适。这时,我们发现天津政协俱乐部所在的大营门片,还是和袁家有极大的渊源的。”
袁家在大营门原有一处富丽堂皇的袁氏老宅,这也是袁克文在日记中说到的“白楼宅”,丙寅年(1926年)二月初四,他“至白楼宅,偕十妹、梅真及初观媳来寓。夕餐后,并邀琼姬同往光明社观《空谷幽兰》”。光明社,即天津光明影院,建于1919年,原地址位于天增里(滨江道和平路交口),后来移到惠中饭店。
“差不多是现在大沽南路、南京路和徐州道的夹角地带。”书法家袁侃出生于1958年,是袁家嘏的嫡长孙,从小就在奶奶方初观身边长大,他向记者介绍了他所知道的关于袁宅的一些情况,“后来,这里建起了天津外贸进出口公司等,上世纪七十年代时,我路过那里时,还能看到最早的亭子、假山、池子。”袁侃介绍说:“我记得奶奶说过,一家人曾住在世界里。但具体几号、什么年代不记得了。”
一些资料中记载,袁妻在袁克文去世后,携子女从两宜里搬进世界里。世界里的住宅就是后来曾被标注为“袁克文旧居”的成都道93号,但记者在实地采访中,小楼使用者说这个有争议,“牌子早就被取消。”至于究竟哪栋才是袁克文后人居住的小楼,只能期待有新资料发现后的考证了。
演汤勤是当时一绝
袁克文有“袁门子建”之称,入“四公子”之列,诗词楹联、鉴赏收藏、书画戏曲等诸多方面无所不精,京昆尤其出众。
早在清末,袁克文就开始从北京的旧供奉名师学习昆曲。他在天津时期,还参加同咏社,该社40余人,生旦净末丑一应俱全。有人回忆说,当时曲社彩排在日租界花园礼堂和英租界黎家别墅,曾在春和戏院演出。
1929年,关于他的在天津“演出记录”相当多。6月17日是袁克文庶母生日,在小白楼袁宅,“彩衣娱亲”的袁克文更是戏瘾大作,在三出昆曲《议剑》《琴挑》《审头刺汤》中分别以老生、小生、方巾丑来应工。
《审头刺汤》是昆曲《一捧雪》其中场次,袁克文演汤勤,乃是一绝。报上署名“周郎”者称袁克文“将汤勤之尖酸、刁滑、谄上、凌下”赤裸裸地表现无遗。
教育家林墨青创建的广智馆新楼,在春和大戏院的义演,大轴就是孙菊仙、李艳香、袁克文京剧的《审头刺汤》——这是个周六,转天周日,他又应开滦国剧社之约再次演出该剧。
老乡亲孙菊仙颇为“迷信”,相当忌讳与反对拍照。但在天津有几次例外,其中有一次就是为袁克文。1929年,袁克文将庆40之寿(旧例做寿逢十整,提前一年庆),孙菊仙赴会,破例和袁克文拍了一张合影,当时孙菊仙已88岁,合影颇有祝祷长寿的美意。让人唏嘘不已的是,1931年7月,孙菊仙以90高龄寿终正寝,袁克文却在3月离世,仅41岁。
袁克文去世前颇为潦倒,在卖字粥文之外,收藏也被变卖换钱。仓促离世,连棺木都是从曹锟处以六百元价格,购来原价一千八百元的楠木朱漆棺,参加葬礼4000多人,各行业都设置了祭棚,沿途祭祀。他先葬在西沽江苏义园,后来又迁走。
报人王小隐认为袁克文“和以天倪,于世委蛇……诗酒风流、多才与艺,犹不足以尽寒云也。”袁克文老师方地山评价“其中昭昭,其外昏昏”。袁克文一生,毁誉皆多。虽有反对帝宪之举,但风流挥霍也颇被诟病,皆不足取。氍毹粉墨,登场谢幕,他拥有自己的独特人生传奇。
新报记者 单炜炜
图片除署名外由相关被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