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专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清欢小札~~~
~~~
~~~
回到首页 | 标题导航
2024年08月22日 星期四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如风一般的日常
朱以撒 摄影 张治
  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 朱以撒

  秋日来了,上文房店买纸墨的人好像多了起来。一定是天气凉爽,使人笔下的效率高了起来。一个文士在书房里呆着,就是大量地消耗笔、纸、墨,试图在消耗中逐渐成为名家。苏东坡当年说:“笔成冢,墨成池,不及羲之即献之。笔秃千管,墨磨万锭,不作张芝作索靖。”可见他对笔墨消耗是极其推崇的,有消耗才有成名的可能。有人也对我说过他一个月用了多少纸墨,写秃了几管笔。秃笔舍不得丢弃,又插回笔筒里,现在都有一大捆了。我看这些都是常道,有癖好者必然如此,挣来的一些钱就是投入在这里的。

  癖好的日常化是前人的做法,癖好是私有的,不必拎出来强调它有多么重要,前人总是比较内敛,静静地做一些私事,不想让人知道。洛阳的寇先生九十多岁了还每日写字,他送了我不少字,我一张也没有回送他。他不像我有些想法就写成文章拿去发表。他只是埋头地写。他写的字可能能放一个房间了,他还是不停歇。至于字写到什么程度,离古人远还是近,他有时会问我。我认为年岁大了不必多想,也不必与人交游,交游多是错位的,年少者岂能理解。书写这种形式就是让人摆脱群体,自己与自己周旋,尤其是持续与砚这一坚硬之物厮磨,便沾染了沉着不移之气,明知不能洞穿一砚,还是想费心力于其上。

  苏东坡有一次和米南宫相遇,边喝酒边挥毫,兴起而作行草,苦了两个埋头研墨的书童。暮色下来时酒尽纸尽,各自拿着对方的墨迹告辞。日常就是消耗一些物质,消费一个遣兴的午后。估计这个下午两人笔下没有几件是合规矩的,都是墨戏,乱涂乱抹的,酣畅淋漓的,纸上情性而已。宋人给后人不少启示,启示之一就是不必把字写得合规中矩,而是要写得适意,不然就不快活了。快活的人总是比其他文士多一些故事,怪异的、荒唐的,苏东坡和米南宫总是摊到不少,到现在反倒成了雅事。一个文士不能下笔前后都纠缠于规矩,成为一个死守规矩的人。不过,苏米的情调是与生俱来的,一张嘴一伸手就是这样。很多人不知道此中有道,还是学苏学米的书法,形很快有了,笔情却让人绝望。有人就想装天真、装博学,也就离得更远。苏米的艺文是留下来让人玩味的、称道的,馋人的。不是让后人学的,学了就上当了,永远是隔着一堵墙。我离苏米很远,我学的都是一些中性的,说起来没有什么情调、情趣,使我也不必装斯文。

  迎着秋风在江边走。黄昏下来,便有一些人在放纸鸢。当年自己搬到江边来时,也拥有几张纸鸢,也放了几回,可惜却没能坚持下来。但逢有人纸鸢上了天空,我还会凭栏张望一阵,想起良宽曾在纸鸢上写了“天上大风”这四个字,便轻松起来。生活如砚一般密集沉实,让人倾心尽力去应付,才能日常下去。不多的闲暇则虚之以待,让一些昏睡中的小情小调苏醒过来。把纸鸢放往空中是一种,垂钓、抚琴、对弈、挥毫都是如此。它们就像是密室中的一扇窗户,沉闷了可以打开来透透气,使日子散漫一些。只是,有情趣的时间不会太多,我看到几个放纸鸢的人开始收线了,有一个人说他晚上还有班。纸鸢越来越低,摇摇晃晃,最后落在实在的沙滩上。

  每一场秋风来时,都使我有信手把笔的念头。想到这个癖好不曾消失而是越发牢靠了,甚是暗喜。

  (作者系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题图摄影 张治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说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所属10报2刊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保护。所有关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及其子报子刊内容产品的数字化应用,包括但不限于稿件签约、网络发布、转稿等业务,均需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商谈,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互换稿件协议的网站,在转载数字报纸稿件时注明“来源-天津日报报业集团-XX报”和作者姓名,未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协议的网站,谢绝转稿,违者必究。
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法律事务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