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屋后有一片小树林,是我儿时的乐园。春分一过,柳树叶子便争先探出头来,昨日还是一芽两叶,一夜后柳树便绿枝飘荡,满溢着蓬勃生机。
“忽见家家插杨柳,始知今日是清明”,每到此时,街头巷尾,家家户户都会折下柳枝,郑重其事地插在门楣上、屋檐前,或者精心养在花瓶中。传说这是为纪念介子推这位忠义之士。他隐居绵山后,晋文公求贤心切,下令焚山,介子推却抱柳而亡,晋文公悔恨交加,遂有了寒食禁火、插柳纪念的传统。
少时在家,柳树于我是欢乐的源泉。爬柳树,是小伙伴们经常较量的“本事”,谁如果能敏捷地攀上大柳树的高枝,一定会赢得旁人的啧啧称赞。家里院墙外有一棵硕大的柳树,树身粗壮,6个孩童手拉手才能勉强合围。三米高处,树身分为五股,树冠繁茂蔽日,几乎遮挡了我家半个庭院。我和小伙伴们便比赛爬这棵大柳树。十几个善于攀爬的小伙伴试了好多次都爬不上去。轮到我时,我向后退了十几米,然后助力跑,脚蹬树身,向上跳,借助蹿跳之势抱住上面的树杈,两臂用力,便登上了大柳树。惹得小伙伴们一阵欢呼,在我的带领下,十几个孩子都成功地爬上了这棵大柳树。
我们将柔软的柳枝折下来,带回家,插到自家的门口,整个村子似乎一下子充满了绿色的生机。多余的柳枝,被编织成柳圈戴在头上,我们便玩起了捉迷藏的游戏,匍匐在麦田里,还真不容易被人发现!
用柳枝制作柳笛吹,那是春日里不可或缺的妙事。精心挑选一根粗细合宜的柳树枝,长度约10厘米左右。轻轻拧动外皮,将树皮与木质部分离,使之成为空心管,然后,再将一端外皮去掉,捏扁,一个精巧的柳笛便制作成功。孩子们“呜呜呜呜”地吹响柳笛,欢乐的童心在季节里流淌。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如今听来,那悠悠笛声飘荡在天空,更像是来自故乡的呼唤。
工作后,我在异地安了家。虽无千山万水之遥,但是没什么特殊情况,也不会经常返回故乡。每到清明这一天,姐姐从江苏归来,哥哥从四川回来,五湖四海的亲人齐聚乡土,围在父母安息之地,祭扫、缅怀。吃过一顿饭后,大家又各奔东西。
故乡的大柳树,一根柳枝上挂着童年,一根柳枝上挂着成长,一根柳枝上挂着乡土,一根柳枝上挂着诗文。历代文人墨客,挥毫泼墨,绘尽清明柳色。吴惟信笔下的诗句“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勾勒出清明时节万株杨柳与流莺相伴的清幽画面;温庭筠的诗句“出犯繁花露,归穿弱柳风”,细腻展现出柳枝拂面的轻柔惬意;欧阳修的“绿柳朱轮走钿车”,铺陈出绿柳成荫、车水马龙的繁华盛景;韦庄的“满街杨柳绿丝烟,画出清明二月天”,直白而生动地描摹了清明时节,杨柳如烟、生机盎然的街景……我亦陶醉在故乡的一片新绿之中。
前几日,我带着孩子一起回故乡扫墓,折下一枝柳,准备为他做一支柳笛,他高兴地跳着说:“我自己来,我自己来!”看着他用稚嫩的双手拧转柳树皮时,我觉得,岁月正在他的指间完成一次庄重的轮回。柳枝依旧柔软,柳笛声依旧悠扬,故乡的柳树依旧在春风中摇曳。那些童年的欢笑、成长的足迹、乡土的眷恋,都在这柳枝间轻轻摇摆,化作一缕缕乡愁,萦绕在心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