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满庭芳 上一版3    
 
标题导航
回到首页 | 标题导航
2025年04月01日 星期二 上一期  下一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朗读放大 缩小 默认
茶的拟人化形象(图)
李显坤

  在武夷山著名景点九龙窠,当导游指着一石壁上竖写的三个草书大字让游客猜时,我只猜出了一个“晚”字,认出了一个“甘”字。导游笑着揭开谜底,乃“晚甘侯”三字,是专门记载武夷岩茶的辉煌历史,并供后人景仰的。

  典故出自唐元和年间著名散文家孙樵的《送茶与焦刑部书》。“晚甘侯十五人,遣侍斋阁,此徒皆请雷而摘,拜水而和,盖建阳丹山碧水之乡,月涧云龛之品,慎勿贱用之。”在这里,孙樵用拟人化的笔法,把产自武夷丹山碧水间的茶,美称为“晚甘侯”。“晚甘侯十五人”,实为十五块茶饼。“晚”的基本含义指一个时期的后段或在一定时间以后,“晚甘”则指回甘强烈,余味无穷之意。“侯”,乃尊称。

  文中强调,送先生享用的茶,产自终年涧水长流、白云出没的地方。每当春雷滚滚、春雨润如酥之时,加以采摘制作。此茶蕴含了天地之间的和气、正气,尊贵如王侯,回甘强烈,是余味无穷的好茶,千万不要随便对待。晚甘侯自此成为武夷岩茶最早的名称。

  《送茶与焦刑部书》被北宋陶谷收入了著名的《清异录》中。这《清异录》可不简单,保存了古代文化史与社会史方面的很多重要史料,书中包含“晚甘侯”在内的一半以上的条目,后来都被《辞源》和《汉语大词典》等所采录,相当难能可贵。

  清末,建安县才子蒋蘅同样以拟人化的手法,为武夷岩茶写了一篇《晚甘侯传》,写得真是文采斐然,形象有趣,读来令人兴致盎然。“晚甘侯,甘氏如荠,字森伯,闽之建溪人也。世居武夷丹山碧水之乡,月涧云龛之奥。甘氏聚族其间,率皆茹露饮泉,倚岩据壁,独得山水灵异,气性森严,芳洁回出尘表……大约森伯之为人,见若面目严冷,实则和而且正;始若苦口难茹,久则淡而弥旨,君子人也。”这里对晚甘侯予以完善,记述了其姓甘,名如荠,字森伯。

  森伯,仅字面,就给了人以神秘而庄重之感。而作为茶的雅称,则出自南唐汤悦的《森伯颂》,也被陶谷记录于《清异录》中了。在茗荈条目中,森伯:“盖茶也。方饮而森然严乎齿牙,既久四肢森然。”饮后会感觉体内生成了一股清气,令人浑身舒坦,因有此美称。

  其实,这远不够,有关茶的雅称、别名,相关的文字还真是不少。

  宋代苏易简有《文房四谱》,记载了“叶嘉,字清友,号玉川先生。清友,谓茶也”等句,描述了字清友的叶嘉将茶视为了自己的挚友。叶嘉对茶的热爱与欣赏,使他将自己的品质和追求美好心境的情感寄托于茶。请注意,这短短十五个字,就出现了后世广为人们喜爱的三个茶的雅称。

  先说清友,我很喜欢茶的这一雅称。最早出现这个词,是在唐代姚合的诗中:“竹里延清友,迎风坐夕阳。”所描述的是在竹林中与茶为伴,享受大自然的时光,进一步强调了茶的“清友”特质。竹里品茶并陶醉于美好的大自然之中,古人一直视其为雅事。而完全作为茶的雅称,则是在苏易简的《文房四谱》之后。这个雅称在元代罗先登的《文房图赞续》中也有出现,他画文房十八友中的“清友”,一茶盘上,放了茶壶、茶盏等。其赞曰:“毓秀蒙顶,蜚英玉川。搜搅胸中,书传五千。儒素家风,清淡如水。”不仅体现了茶的清新、纯净,也反映了人们对生活品质和心境的追求。

  再说叶嘉,苏易简去世41年后才出生的苏轼将叶嘉引申为对茶的雅称,很能给人以陶然的体会。茶如人生,亦有百味。东坡先生据此拟人化地把武夷茶称之为叶嘉先生,寓意“叶子嘉美”,并写了《叶嘉传》。文中借皇帝之口说“叶嘉真清白之士也。其气飘然若浮云矣”,“始吾见嘉,未甚好也。久味之,殊令人爱”。只有爱茶,才能成为不俗的茶道中人。茶“森然可爱不可慢,肉清骨腻和且正”。这个故事,绘声绘色地讲述了武夷茶的历史和特点。尤其通过“叶嘉”这一雅称,不仅赞美了武夷茶的清白可爱和风味德馨,还反映出当时福建茶的名贵和至尊地位,更代表了古人对于茶的深厚情感和文化寓意。‌

  最后且说玉川子。玉川,本为河南济源县泷水北的一口井名。写有茶诗名篇《七碗茶歌》的唐代诗人卢仝喜饮茶,尝汲井泉煎煮,因之自号“玉川子”。这《七碗茶歌》在日本也曾广为传颂,并被演变为茶道:“喉吻润、破孤闷、搜枯肠、发轻汗、肌骨清、通仙灵、清风生。”后人不但对卢仝推崇备至,还将之与“茶圣”陆羽相提并论,誉其为“茶仙”。‌韩愈有《寄卢仝》一诗,从诗句“玉川先生洛城里,破屋数间而已矣”所描述的环境来看,卢仝的生活应该是窘迫的。看相关史料,的确如此,卢仝迁居洛阳后,自号玉川子,破屋数间,图书满架,终日苦读,博览经史,工诗精文,得邻僧赠米,不愿仕进。‌后世诗文中也常以“玉川”“玉川子”代称茶,“玉川子”亦指嗜茶者。

  这样的诗句,宋时尤多。陆游《昼卧闻碾茶》:“玉川七碗何须尔,铜碾声中睡已无。”杨万里《谢木韫之舍人分送讲筵赐茶》:“故人分送玉川子,春风来自玉皇家。”

  苏轼有一首《送南屏谦师》,关于茶和茶人的,很有名:

  道人晓出南屏山,

  来试点茶三昧手。

  忽惊午盏兔毛斑,

  打作春瓮鹅儿酒。

  天台乳花世不见,

  玉川风腋今安有。

  先生有意续茶经,

  会使老谦名不朽。

  正如此诗中所言,谦师治茶,有独特之处。但他自己却说,烹茶之事,“得之于心,应之于手,非可以言传学到者”。故而,人们都把谦师称为“点茶三昧手”。而以上出现的拟人化传记,对茶都有奇妙的概括。在我眼中,这些传记作者,哪个不是点茶圣手?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朗读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说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所属10报2刊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保护。所有关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及其子报子刊内容产品的数字化应用,包括但不限于稿件签约、网络发布、转稿等业务,均需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商谈,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互换稿件协议的网站,在转载数字报纸稿件时注明“来源-天津日报报业集团-XX报”和作者姓名,未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协议的网站,谢绝转稿,违者必究。
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法律事务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