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经济既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素。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两个大局”的高度,对民营经济发展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为做好民营经济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科学指南。日前,天津市进一步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大会召开,对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高质量发展作出一系列重要部署。坚持和发展民营经济,充分发挥天津资源禀赋优势,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高质量发展,激发经营主体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既是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天津篇章的重要要求,也是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的时代需要。
一、把握“变”与“定”趋势,营造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的浓厚氛围
当前,民营经济发展面临新的变化与挑战,也蕴藏着难得的发展机遇。在“变”和“定”的双重形势中,亟待理清思路,认清经济发展大势。从“变”的趋势看,一是国内外经济形势在发生深刻变化,经济增长的不确定性增加,伴随全球消费市场的萎缩,严重影响了民营企业国际化布局和产业链、供应链调整;二是企业发展经营条件在发生深刻变化,全球贸易保护和技术壁垒加剧,增加了民营企业创新难度并挤压利润空间;三是民营经济的发展方向在发生深刻变化,人工智能、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的技术快速迭代,国际化、绿色化、智能化给民营企业带来市场空间、产业定位、科技创新等新变数。民营经济的市场之变、科技之变、产业之变与新一轮科技革命等相互交织,共同构成时代发展的新画卷。
与此同时,更要清醒地看到民营经济发展的“定”势:党和国家对民营经济发展的基本方针政策,已经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将一以贯之坚持和落实。非公有制经济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没有变,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方针政策没有变、致力于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和提供更多机会的方针政策没有变。这种“定”,明确体现为:党和国家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依法保障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创造各种条件促进不同类型经济优势互补、共同发展,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时代变迁下“变”和“定”的态势交融,重构了新时代民营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在颠覆民营企业传统要素支撑和盈利模式的同时,也为民营经济健康发展提供了新的战略机遇。
天津民营经济发展基础条件优越,拥有得天独厚的港口、人才、产业优势,是广大民营企业家创新创业的沃土。近年来,天津密集出台相关政策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特别是《关于进一步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 加大力度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若干措施》等政策公布后,天津从产业转型、科技创新、场景拓展等方面强化对民营经济的政策支持,助力民营企业科技研发与技术创新,全市民营经济发展势头良好,呈现“总量扩大、动力提升、活力增强、贡献突出”的特点。2024年,天津市民营经济增加值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7.6%。进一步营造民营经济发展的浓厚氛围,将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天津篇章汇聚更多的力量。
在“变”与“定”的趋势中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需针对区域经济发展特点和产业基础,积极释放政策潜能、抓实措施落地,以政策供给促解决难题,以潜能释放营造浓厚发展氛围,形成民间人士踊跃创业、社会资本快速跟投、民营经济蓬勃兴旺的新格局。为此,一要创新相关政策促进机制,夯实民营经济发展的制度基础。系统整理中央和天津市近年来出台的民营经济相关政策,优化整合并细化具体举措。重点围绕制约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市场准入、要素支持、创新促进、权益保护等难题,创新相关政策促进机制,坚决破除生产要素使用障碍、公平竞争障碍、市场平等开放障碍,着力破解民营企业做优做强的技术瓶颈、融资瓶颈、人才瓶颈和风险瓶颈,释放政策潜能。二要提高政务服务水平,降低中小企业的经营成本。秉持“精细化”和“集成化”的全周期服务理念,建立点对点工作引导机制,精准对接民营企业在上市融资、应用场景建设、产品出海等方面的需求,推动企业间经济互助和融合发展,积极开展政策实施和政务服务的绩效评估。三要营造关心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社会氛围。要积极搭建各类创新创业平台,增强创新创业的荣誉感,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社会环境,优化创新创业生态。
二、统筹“新”与“旧”转换,推动民营企业产业焕新与自主创新
民营经济的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从主要依靠政策先导,向逐步依靠制度、技术和管理创新转变,从劳动和服务密集型行业,向高技术高附加值的制造和新兴服务转变,从高度依赖国内市场和资源,向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和资源转变。面对行业技术迭代迅速、创新节拍加快的环境,民营经济的资源版图和动力基础,都面临“旧”与“新”的转换和考验。天津已初步构建了政策赋能、产业焕新、协同发展的民营经济创新发展体系。通过清理拖欠企业账款,破除隐性壁垒,释放京津冀协同发展牵引力,叠加金融支持和津派文化赋能,为传统产业智能化和绿色化改造升级夯实了根基,也为未来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搭建了科创平台。民营企业要勇于争先,善立潮头。
统筹盘活存量资源。通过盘活存量,拓宽社会投资渠道,提升基础设施运营水平,因地制宜培育新质生产力,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适宜路径。统筹利用存量资源的核心不仅仅在于存量资产清理,更要抓好业态更新和产业导入。当前许多陷入僵尸状态的存量资源,从盘活的角度看,即使解决了债务和资产权属等重大难题,仍属于治标不治本、盘而不活,起死回生的根本问题没有得到解决。从根本上解决存量资源盘活,不仅要高度重视债务和资产重组,也要把内容和运营重整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做好产业布局和业态焕新,以产业为依托,以招商为牵引,以增量带存量,彻底解决企业经营等根本性问题。着力发挥经营主体和社会中介机构作用,利用资产专业机构在相关领域的强大功能,加强与资产运营机构、产权交易机构等协调,推动盘活存量资源。
统筹利用两个市场。基于增长空间拓展、市场影响力迁延、品牌国际化发展等因素,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通过开拓海外市场寻求增量空间和发展资源。统筹利用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的核心在于促进企业内外贸一体化发展,通过一体化发展,提高市场应变能力和综合竞争力,促进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构建“技术自主化、市场全球化、资源协同化”的发展格局,高效联动机制不可或缺:一是通过深耕国内市场,强化产业链韧性,提升传统产业附加值,形成对国际市场的技术反哺能力;二是强化海外差异化细分领域布局,提高全球化产能配置,形成稳定的以品质为导向的供需关系;三是市场无缝对接,推动国内外标准体系和监管体系的贯通,调整产品质量认证、检验检疫等标准,简化跨境流程,降低交易成本;四是整合要素配置,坚持技术资源双向流动和人才资源协同攻关,破解技术壁垒,提升研发与运营效率。
统筹发展传统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传统产业焕新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民营企业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抓手。“传统焕新”与“新兴崛起”双轮驱动是民营经济提质增效的必然选择。一要借势传统产业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利用重点产业链的智能化改造契机,积极参与传统产业焕新,助力钢铁、石化等传统行业突破绿色技术瓶颈;二要聚焦新质生产力,积极融入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链条,找准自己细分领域,走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道路,加速形成新质生产力;三要积极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等国家重大战略和发展规划,发挥央企龙头牵引作用,积极开展跨区域协作,凝聚高端产品竞争力,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焕新;四要发挥天开高教科创园的聚集和辐射带动作用,在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之间建立完善的合作网络,鼓励开展跨界合作,扩大创新辐射范围,激励中小企业开展引领性、颠覆性技术创新研究,完善创新成果共享机制,共同维护“创新链—产业链”融合生态。
三、厚植家国情怀,弘扬新时代“津商”精神
天津是工商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津商”具有光荣的历史传统和现代传承,从漕运兴起到口岸形成,从沿海开放到先行先试,“津商”始终承载着赤诚炽烈的家国情怀、脚踏实地的创业品格、不甘人后的经营锐气、以义取利的职业操守,“津商”精神包含的图强与进取、务实与发展、变革与创新、崇信与重义,构成了城市文化的重要内容,对城市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新时代赋予“津商”精神新内涵。要满怀创业和报国激情,不断提升思想境界,厚植家国情怀,富而思源、富而思进,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专心致志做强做优做大民营企业,坚定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中国式现代化的促进者。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和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天津篇章,进一步明确了“津商”繁荣发展的区域场景和区位责任。要大力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把涵养家国情怀作为立身之本,把创新创造作为强企之要,把诚信守法作为兴业之基,传承赓续“津商”文化,大力弘扬“津商”精神,双向奔赴,场景共享。积极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国家战略,推动企业发展与城市繁荣同频共振,融入共建“一带一路”拓展海外市场,推动津派文化传承和文旅融合发展,投身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等,在新征程上展现“津商”新风采、续写“津商”精神新篇章。
(作者为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天津社会科学院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