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乡村振兴全面推进行动”是天津市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更是天津市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具体行动。以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为核心内容的“五个振兴”,既是天津市“乡村振兴全面推进行动”的核心内容,又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应有之义。地方高校在人才培养、科技创新、文化传承、社会服务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能够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科技支撑和文化动力,在乡村振兴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一、创新校地合作模式,夯实乡村全面振兴产业基础
产业是乡村振兴的基础,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全面推进行动”的物质基础和核心引擎。地方高校可从三个方面为产业振兴提供人力、物力和技术支持。一是瞄准乡村产业发展和转型升级需求,派驻专业师资队伍帮扶乡村,通过技术创新和设备更新,提高农业附加值。天津理工大学联合村集体发展特色农业,提出“种植1+1+1”模式,解决帮扶乡村种植结构单一、大田作物产量低的问题,实现农民“钱袋子”与“粮袋子”双丰收。二是致力于提升农民收入水平,发挥涉农学科优势,因地制宜帮助乡村谋划产业发展方向。强化有机农产品与绿色食品的培育与推广,推动农产品深加工、农产品品牌化,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三是拓宽销售渠道。构建“高校+村集体公司+农户”的产销链条,搭建“线上+线下”的产销模式,实现学校有需求、农户有销路。天津理工大学帮助扶持村村集体公司获得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品牌销售代理权,通过发展农村电商平台、在学校开设专项窗口、组织特色农产品销售会和校园团购等助农增收。
二、优化人才培养路径,服务乡村全面振兴多元化人才需求
人才是乡村振兴的关键,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全面推进行动”的智力支撑和不竭动力。满足乡村全面振兴对人才的多元化需求,是彰显地方高校社会服务功能的重要使命。一要“培优育强”,加快培养涉农综合型人才。高校可通过优化学科布局、调整专业设置等,形成“创新引领—复合支撑—技能筑基”的人才培养体系。组织教师强化涉农理论研究,参与乡村振兴科技项目。引导爱农学生服务团队下乡服务,在实践中锤炼“硬本领”。二要“精挑细选”,推动人才资源下基层。高校可通过建立乡村振兴研究或实践基地等,选送一批政治素养深厚、综合能力出众、工作作风过硬的中青年教师和学生,为乡村提供专业咨询和服务,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三要“进步强化”,提升基层人才综合素质。推进高校教育资源下沉,建立开放多元的培训机制,增强基层骨干、新型农民、乡村教师等群体的核心能力建设。
三、畅通文化交流渠道,激发乡村全面振兴文化活力
文化是乡村振兴的灵魂,是“乡村振兴全面推进行动”的精神动力和内在支撑。地方高校可以通过创新校地“手拉手”文化合作模式,以地域资源、人才储备、社会服务等优势,畅通文化交流渠道,激发地方文化在乡村全面振兴中的新活力。一是做好文化资源的整合融入,逐步提高乡村教育水平,提升乡村精神面貌,重塑乡村文化生态。高校建立长期对口帮扶机制,村内设立文化交流站点,建立教学实践基地,定期开展爱心捐赠、心理咨询等活动,缩小城乡精神文化差异,激励乡村学子向上向善。二是因地制宜利用乡村教育资源,鼓励高校师生开展津派文化研究,赓续乡村文化根脉,为培育新时代文明乡风提供学理支撑。三是加强高校院系和乡村的紧密合作,推进乡村文化资源的活化利用和活态传承,因地制宜打造特色乡村文化品牌,推动乡村文化产业发展。
四、践行“两山”理念,以数字化拓宽乡村全面振兴生态通道
生态环境是乡村振兴的底色,践行“两山”理念是“乡村振兴全面推进行动”的内在要求和必由之路。地方高校在推动数字化发展中具有独特优势。一是完善乡村数字设施,打造生态农业数字化发展格局。数智技术为乡村生态振兴提供了时代契机,低碳科技成为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有效支撑。通过智能化手段实现农业生产的规模化、标准化运行,以数智技术分析要素数据为农民提供精准的农田管理建议,从而实现精准农业。二是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落实美丽乡村工程。高校可通过派驻工作队开展走访调研,制定村庄环境治理方案。将数智技术深度融入农村生态治理体系,促进农村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持续打造宜居宜业和美村庄,增进农民福祉。
五、助力乡村基层组织建设,凝聚乡村全面振兴组织合力
组织是乡村振兴的保障,是“乡村振兴全面推进行动”的政治基础和组织保障。地方高校助力乡村组织振兴可将以下举措作为发力点。一是坚持和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乡村组织振兴,建立健全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确保乡村社会充满活力、安定有序。”地方高校与基层党组织要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要论述的精髓要义,以高质量党建赋能乡村全面振兴。二是健全校地协同的乡村治理共同体机制。高校相关部门要与扶持乡村巩固共建关系,加强与村党支部交流,建立基层便民服务驿站,构建多元高效的便民服务工作体系。三是创新乡村基层党建实践的引领范式。依托高校“双培双带”计划,加强农村党员队伍建设与培养力度,疏通农村党员队伍出口。利用智慧党建平台动态消除组织覆盖盲区,推动党中央关于“三农”工作的重大决策部署转化为基层生动实践,深入推进抓党建促乡村振兴。
(作者为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天津理工大学基地研究员、天津理工大学党委组织部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