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强调,“广大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大显身手正当其时”“要坚定不移走高质量发展之路,坚守主业、做强实业,加强自主创新,转变发展方式,不断提高企业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这为民营企业走好自主创新之路指明了方向。
进入新时代以来,党和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政策举措,支持民营企业加强自主创新。如在强化政策方面,出台《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完善市场准入制度,推动各类经营主体依法平等进入负面清单之外的行业,破除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在要素保障方面,出台《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总体方案》,深化产业用地市场化配置改革,畅通人才、数据等向民营企业流动的渠道。针对融资难题,出台《关于强化金融支持举措 助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通知》,引导金融机构树立“一视同仁”理念。在法治保障方面,通过《公平竞争审查条例》等规范政府行为,为民营经济长期稳定发展提供法律依据。在创新生态方面,支持民营企业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和创新平台建设,完善科技创新资源配置方式,强化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政策引导与精准支持。这些政策举措为民营企业创新发展注入强大动力,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重视创新研发,技术水平持续提升,创新主力军地位持续巩固。
同时,也要看到,当前民营经济在自主创新上还面临一些挑战: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导致市场需求不足,民营企业面临业绩增长压力,创新投入受到一定限制,创新动力有待进一步激发;科技创新的协同性不足,领军企业整合能力有限,尚未形成有效的创新生态系统,创新资源的整合与协同有待加强;要素保障仍然存在短板,民营企业在高端要素获取中处于劣势;合法权益保护仍有待加强,知识产权侵权等现象仍有发生;创新服务平台尚不完善,技术服务市场体系发展滞后,技术应用场景有限。亟须从战略、体制、路径、资金、人才和政策等多维度进行系统性优化,以激发其创新活力和内生动力。
● 明确战略定位,优化创新方向
民营企业在科技创新中应明确自身角色,聚焦技术的产业转化与应用,成为技术的使用者和消费者。这一定位有助于规避原始技术创新的高成本,同时使民营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与产业创新的重要推动力量。此外,民营企业的科技创新需根据规模和行业特点分类施策:大型企业应发挥“链主”作用,通过产业链整合形成创新链,引领产业发展;中小企业则应聚焦“专精特新”,集中攻克关键环节技术,成为细分领域的隐形冠军。这种差异化定位充分发挥了民营企业灵活性和创新效率优势,避免了资源的过度分散,实现了资源优化配置和创新效益的最大化,为民营企业在科技创新中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引。
● 强化体制支撑,提升创新韧性
新型举国体制是我国的制度优势,应与民营企业的自主、灵活、高效特点相结合,形成创新的有机协同体。其战略支撑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政府应聚焦于提供科技创新所需的公共品,如重大试验装置、重要基础设施、人才服务体系等,解决民营企业个体难以解决的问题;民营企业则依托公共平台开展创新,其行为遵循市场规律。二是新型举国体制应重点解决原始技术创新问题,政府承担高风险和沉没成本,形成基础技术供给;民营企业则推动知识的产业化和商业化应用。三是新型举国体制可运用国家力量保护民营企业免受外部冲击,提升民营企业的创新韧性。这种协同作用能够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的优势,为民营企业科技创新提供有力支持,推动其在复杂环境中实现创新发展。
● 构建产业导向的创新体系,弥合技术与产业鸿沟
当前,技术与产业衔接仍存在一些问题,表现为科研与产业目标不一致、技术成果产业化成功率低、中间服务机构缺失等。为此,需构建以产业需求为导向的科技创新体系,形成企业主导的合作模式,发挥技术服务体系的中间转化作用。首先,建立“产业—技术”转化平台及专业团队,将产业难题转化为科研课题,实现供需良性互动。其次,构建多层次、市场化的价值实现体系,激发产学研用各主体的积极性,形成促进科技与产业创新的有效机制。最后,构建专业化的中间市场体系,为技术孵化、转移和应用提供服务,弥补我国科技创新体系的短板。这一模式有助于弥合技术与产业之间的鸿沟,推动科研成果高效转化为生产力,提升民营企业创新效能。
● 优化金融支持,缓解创新资金压力
民营企业当前主要依赖银行贷款的间接融资模式,而直接融资特别是前期的风险投资发展不足。优化融资体系需从三方面入手:一是优化银行贷款方式,创新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和科技贷款产品,搭建专业服务平台,突破知识产权抵押融资的瓶颈。二是引进创新“耐心资本”。借助国家大基金和政府资金,推动一级市场股权融资体系的完善,探索国有基金与民营基金合作的“优先+劣后”分级产品,建立风险收益分担模式,引导国有资本形成长期支持创新的力量。三是探索金融工具迭代、收入分成融资模式、企业债转股通道,在为民营企业创新创业提供可及的金融服务的同时,尽可能降低风险。
● 完善人才支撑体系,夯实智力基础
民营企业科技创新需要多方面的人才支撑,应深入贯彻人才强国战略,构建全方位的人才支撑体系。首先,建立综合性人才库和画像体系,精准识别各类人才的能力与优势,实现人尽其才,形成高效的人才供需匹配机制。其次,构建留才引才用才的政策体系,加大个人所得税和公积金等政策支持,精准施策,满足企业多样化需求。再次,营造宜居宜业的环境,推进公共服务普惠共享,解决居住、就医、教育等关键问题,让人才安心发展。最后,特别关注工匠技能型人才的培养,针对民营企业以中低端制造为主的现状,促进校企共建职业教育,推动产品工艺升级。通过这些举措,为民营企业科技创新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 聚焦制度保障,优化创新环境
民营企业科技创新面临诸多卡点难点问题,亟须优质制度供给加以解决,如创新收益分配机制、知识产权归属以及税收政策体系等。首先,激发创新活力。进一步优化我国相关法律,弥合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之间的鸿沟。其次,强化知识产权保护至关重要。应充分发挥国家级知识产权保护中心作用,推广各地成功经验,构建全国统一、高效、协同的保护体系,消除保护死角,提升对民营企业知识产权的服务水平。再次,税收优惠政策需进一步升级。应聚焦科技人员个人所得和企业所得,提供更深入的税收支持,为民营企业科技创新营造更优政策环境。最后,营造审慎包容的创新创业氛围,如建立支持二次创业体系等。
(作者分别为南京大学长江产业发展研究院教授、南京大学长江产业发展研究院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