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聚焦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回到首页 | 标题导航
2025年03月28日 星期五 上一期  下一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朗读放大 缩小 默认
津城居民钟情什么样的好房子(图)
记者 陈璠 摄影 记者 张磊
  图片由AI生成

  我市首个配售型保障性住房项目效果图。 图片由市住房城乡建设委提供

  由中铁十八局负责施工的滨海新区老旧小区改造项目精准对接居民需求,以“菜单式”改造破解民生难题,让小区居民感受到改造后带来的便利。 摄影 记者 张磊

  近日,由城投集团实施、中建五局承建的城市柳林更新项目某楼盘吸引众多市民前来选房。

  摄影 记者 张磊

  “好房子”是百姓居之所向、心之所往。今年全国两会,“好房子”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报告提出,适应人民群众高品质居住需要,完善标准规范,推动建设安全、舒适、绿色、智慧的“好房子”。在政策积极推动下,一场提升居民居住品质的变革正在加速推进,人们对“好房子”的期待愈发强烈。

  津城居民钟情什么样的“好房子”?建设“好房子”又将打开怎样的发展空间?连日来,记者走访了部分居民、开发企业、楼盘项目以及相关政府主管部门。

  好房子改变“住”的理念

  “大家希望住的房子层高能高一点,通风、采光能好一些,密闭性、隔音性能强一些,室内空气能够洁净、温度适宜,既不干燥,也不湿冷。”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部长倪虹对为人民群众建设“好房子”的回答,引起会场内外的热烈讨论和社会广泛关注。

  “《政府工作报告》专门提出要推动建设‘好房子’,体现了国家对提升居民居住品质的高度重视,也意味着房地产行业要更加注重品质、服务的提升。对于天津居民来说,‘好房子’的标准正在从基础居住向多元化、场景化转变。”市住房城乡建设委总经济师关静说。

  近年来,我市主动适应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的新形势,打开政策“工具箱”,取消了限购、限价、普通和非普通住宅标准等限制性政策,出台了优化住房设计规范和标准等措施,在释放消费端需求的同时,也从供给端发力,推动市场为购房者提供“好房子”。

  尤其是去年以来,在一系列利好政策强劲拉动下,我市房地产市场呈现出清晰且显著的回暖态势。

  记者走访中发现,无论是刚需群体还是改善型群体,购房回归消费属性的特点日益明显,大多数人对房子的理念已经从内心自发认知——买房是为了享有更美好的居住生活。购房者对居住品质的追求,正有力推动市场朝着高品质、改善型方向持续发展。

  今年春节前夕,在空港经济区上班的市民穆女士购买了单位附近一套三室住宅,过完年,她就开始着手装修。“以前买房子总想着得在市区,哪怕面积小点能保值增值。现在经济条件好了,观念也变了,房子首先是给人住的,住得舒服、生活工作便利更重要。”

  家住河西区的孙先生认为,“好房子”要满足不同年龄段家人的需求,“我现在住的房子品质还不错,但过几年要把父母从老家接过来一起住。现在的新房型有带大露台的,可以让老人种花种菜,接下来也有换房的打算。”

  “在各种楼市政策加持下,购房者心态比过去平稳,价格合适、房子合适就下手,观望周期逐步缩短。”贝壳看房中介经纪人张晨曦表示,比如,在区位选择上,有别于过去大部分趋向买市中心房子的特点,现在越来越多刚需购房者愿意选择实际通勤距离较近的区域。改善型群体除了追求房屋本身的优质之外,更关心居住舒适度,对休闲、健康、文化等方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市场成交数据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天津购房者心中追求“好房子”的变化。

  统计显示,今年以来,我市房地产市场延续了回稳向好的积极态势,主要指标均保持增长。1—2月全市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200.17亿元,同比增长7%,增幅较去年底增长4.5个百分点,全国平均下降9.8%,我市增速高于全国16.8个百分点,位居全国第三。1—2月份,全市各类房屋销售297.1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7%,其中住房销售254.1万平方米,同比增长6.5%。1—2月,12个区新建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增长,其中增速前三的区分别是和平区141.3%、北辰区25.6%、武清区24.9%。

  在活跃的市场交易中,改善性购房需求表现突出。“今年1—2月份,热门楼盘再现了开盘售罄的火热态势,反映出市场对改善型‘好房子’的强烈追求。”关静说。

  与此同时,房地产开发项目新开工面积明显增长,企业入市信心恢复。1—2月,全市房地产项目新开工面积136.85万平方米,同比增长43%。居民住房消费预期显著提升,随着首付比例、房贷利率等信贷优惠政策持续加力,居民贷款购房的大宗商品消费信心明显提升。“从这些数据不难发现,改善型群体在购房时,明显更倾向于购置面积宽敞、品质更高的住宅,并且对价格具有较高的接受度。如今,在天津房地产市场中,改善型群体已占主导地位。”关静说。

  建设好房子 带来新卖点

  朝着绿色、低碳、智能、安全方向,探路“好房子”,天津行动较早。高品质住宅产品的迭代推出,也为房地产市场复苏带来新卖点。

  据了解,2022年以来,我市已出台多批关于住宅多样性空间增值利用规划管理的政策措施,给住房空间增值利用“松绑”。比如,鼓励新建住宅在规划设计中设置挑空空间、坡屋顶空间、地下室空间和室外专有庭院等。鼓励居住项目采用多样化的停车形式、首层空间多样化利用、设置封闭阳台并规范设备平台设置、允许住宅有条件设置露台等。这使开发企业在住宅产品设计方面有了更多施展空间,住宅的使用率和舒适度也越来越高。

  为了让“好房子”的画像更加具象化,去年9月,新版《天津市住宅设计标准》正式实施,从层高、使用面积、电梯设置标准、门洞尺寸、智能化设计、室外环境等方面调整完善,进一步适应住宅全生命周期的多样化、个性化使用需求,进一步为高品质住宅建设提供标准和引领。

  近日,我市又发布了关于住宅多样性政策补充要求,鼓励结合小区入口、下沉庭院设置居民活动空间,作为邻里共享公共空间;从注重阳台的功能性和美观性方面针对开敞阳台细化标准;进一步提出充分运用多种设计手法丰富住宅产品等。

  随着住宅设计规范和标准不断提升,开发企业迅速作出反应,天津市场上住宅新产品的“后发优势”日益明显。尤其是改善型项目,在户型设计、公共区域、大堂设施、景观打造以及会所服务等方面展开全方位激烈竞争。

  自去年10月项目开盘以来,天津城投置地投资发展有限公司项目营销总监张情感受到了天津市场强劲有力的“脉动”。

  他所负责的项目位于河东区津滨大道旁。作为应用最新住宅设计理念,市区范围内上市销售的新一批住宅产品,该项目从首次开盘至今,销售数据一路领先。

  “我们在设计中力求用足用好新的规范和标准,通过架空首层空间、提高住宅层高、加大使用面积、优化园林设计等创新设计,提升住宅的宜居性和舒适度。”他介绍。

  记者在该项目现场看到,利用架空层设计,社区被整体抬高约6米,这为首层户型带来了下跃空间、专属小院等独特设计。

  来到一栋已经完工的住宅楼前,工作人员介绍,由于有了架空层结构,一层住户传统意义上的地下室实际与市政道路齐平,变身成为了下沉庭院,能够实现良好采光。6米高的架空层可以通过搭建楼板实现一层变两层。以一套128平方米的户型为例,实际使用面积能达到260平方米以上。

  “在项目前期,我们对目标客户群进行了深入调研。天津市场的客户画像呈现出新的特点:一方面,改善型住房需求持续增长,购房者更倾向于选择大户型、高品质、有特色的住宅项目;另一方面,外地来津人群增多,对住宅的地理位置、交通便利性、教育资源等方面也有较高要求。”张情说,“由于当时市区内还没有同类的房屋设计形式,项目首次开盘时认购场面非常火爆,当日就成交超过2亿元,位列河东区商品住宅成交榜金额和套数的双料第一。今年以来,销售热度延续,2月份销售额达到1.3亿元,到访量和销售量均比去年同期提升近三成。”

  据相关部门统计,截至今年2月底,我市两批住宅多样性空间增值利用规划管理的政策措施已应用于全市16个区的109个居住项目,市场接受度较高,多个项目首层、顶层出现热卖。

  保障房“变身” 老房子“逆袭”

  建设“好房子”的目标,是提升居住品质、回应群众期待。不仅新房子要建成“好房子”,保障性住房、老旧小区也要变身“好房子”。

  去年4月,我市首个配售型保障性住房项目开工建设,该项目位于红桥区光荣道与咸阳北路交口,目前已完成围护结构施工,正在进行工程桩施工。该项目从筹建到设计,全部围绕“绿色、低碳、智能、安全”理念,已入选住房城乡建设部保障性住房“好房子”样板工程。

  据了解,去年我市在全国率先出台配售型保障性住房建设导则,立足“保基本”“以人为本”“高水平设计”三大原则,从规划与配套设施、房型设计、建筑设备等方面,以新的标准指导配售型保障性住房建设。

  用新理念建设的保障性住房什么样?

  据市住房城乡建设委住房保障处处长孙超介绍,该项目选址靠近公交站点、地铁站等公共交通枢纽,方便居民出行;周边配备学校、公园、超市等基本生活设施,满足居民的日常需求。既考虑了居民的生活便利性,也有助于提升保障性住房的吸引力和入住率。

  保障性住房的户型设计以实用为主。该项目考虑不同家庭的居住需求和总体售价,户型面积集中在78至100平方米,户型设计为小二室、小三室和大三室,满足单身人士、小家庭和大家庭的不同需求。

  “在强调实用性的同时,对商品房的要求进行品质提升,约80%户型做到三开间朝阳,采光、通风良好。”孙超说,“‘好房子’在建筑风格上也需具备一定的前瞻性。丽水苑二期项目住宅设计采用现代主义手法,以银色、灰色真石漆为主要外檐材料,横向增加银色铝板材料。通过多个框架组合构图,避免大体量立面的单调沉闷,建筑整体效果舒展高雅。”

  此外,在地块东南侧还设置了架空平台,包含主要人行出入、配套公建服务、停车等多种功能。尽量减少地下室的开挖面积,节省成本。

  “该项目建成后将提供458套配售型保障性住房,实现更多人对安家的美好向往。”他说。

  让老旧小区通过城市更新改造“脱胎换骨”,是我市推动老房子“逆袭”成“好房子”的重要手段。

  日前,在河西区祥和里小区,记者看到西南楼片区城市更新项目老旧小区提升改造工程的施工人员操作着清洁吸污车,正在对地下管网进行疏通改造。

  “这次提升改造主要包括雨污水管线清掏、屋面防水改造、地面铺装和道路坑洼的恢复,预计高峰期施工人员将达到200人左右,力争在6月20日之前完工。”现场工程负责人高明说。

  此次改造共涉及11个小区,通过提升完善优化老旧小区人居环境品质,将惠及居民超过14000人。

  近年来,我市连续开展城市体检工作,将城市体检与城市更新等密切衔接,针对老房子在功能、质量、居住体验等方面容易出现的问题,不断推动老旧小区改造、城市危旧房屋改造、供热及燃气老旧管道改造,打造城市更新示范项目。

  据了解,2024年,我市共改造275个老旧小区,创建32个完整社区,加装、更新住宅电梯683部,创建“红色物业”小区736个,使群众居住环境得到持续改善。此外,为消除管道老化带来的风险隐患,我市对运行30年以上的老旧燃气管网全部实施了提升改造。去年以来,对运行20年以上的老旧管网开展检查评估,对经评估存在安全隐患的钢质管道、PE管道等,逐年进行提升改造。

  “2025年,我们将进一步推动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升级。计划实施改造城镇老旧小区180个,涉及和平、河东、河西、河北、红桥、东丽、北辰、静海8个区,惠及居民6.82万户。”市住房城乡建设委城市更新处处长石林介绍。

  好房子

  引领建筑业新赛道

  建设“好房子”,科技赋能、创新引领是趋势。智能化、装配式等新型建造方式,让房子建得好、建得快,也更安全和智慧。

  作为全国智能建造试点城市,我市持续深化BIM(建筑信息模型)、物联网、大数据技术全面应用。去年1月,天津市智慧住建综合服务平台正式投用。一年来,随着综合服务平台体系和功能逐步完善,该平台将工程建设过程监管、房屋交易管理、存量房屋管理等多个系统业务全部整合,消除了过去各业务间存在信息孤岛、系统林立、材料重复提交等弊端,实现房屋建筑全生命周期数据贯通。监管部门通过可视化、信息化、数字化的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监管,变被动“监督”为主动“监控”。

  “该平台对我市既有房屋建筑,探索以行政区、街道设计序列区间赋予每幢房屋建筑唯一编码,实现既有房屋建筑‘身份证号’从无到有,为住建业务全流程数据共享、后续手续一码通办、房屋建筑全生命周期管理打下基础。”市住房城乡建设委网信办主任王喆介绍,“截至目前,已经对全市城乡房屋建筑全部实现落图赋码,实现从22个管理专题进行综合查询统计分析,辅助智慧决策。”

  建设“好房子”正在成为建筑业转型发展的新赛道。我市1556万平方米新开工民用建筑全部达到绿色建筑设计标准。我市还成立了智能建造产业联盟,以中建六局、天津住宅集团、天津建筑设计院、和能人居等试点企业为重点,积极培育龙头骨干,打造产业集群。

  此外,我市在城市更新、老旧小区改造中融入建筑绿色低碳理念。中新天津生态城作为我国首批绿色生态城区、国家首批智慧城市建设试点,编制了世界上首套生态城市指标体系,为“好房子”建设提供有力技术支撑……

  最近,天津市智慧住建综合服务平台再一次完成了升级优化。“我们重构上线了房屋交易相关系统模块,通过业务协同与数据共享,实现房屋交易和不动产登记线上线下‘一窗受理、集成办理’,为企业和群众提供更便利的服务。”王喆说。

  市住房城乡建设委有关负责人表示,2025年,我市将持续推进“好房子”建设。在住房和房地产领域,编制完成住房发展规划,构建人房地钱联动、“保障+市场”的住房体系;深化房地产管理机制改革,加强房地产开发项目全过程监管,严格执行房地产开发项目手册填报制度,加强商品房质量和竣工验收监管,开展“好房子”等领域关键技术研究;积极推进住房保障体系改革,健全配售型保障性住房申请、轮候、配售、退出等全流程管理制度,加强公租房租后动态核查机制;逐步建立房屋安全三项制度,出台城镇房屋体检、安全保险和养老金等政策,构建全生命周期的房屋安全管理机制。在城乡建设领域,推进城市更新创新实践,健全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机制,推动数字住建迭代升级,探索便民、便企的数字服务与应用。在建筑业领域,支持建筑企业运用数智技术、绿色技术改造升级,持续完善京津冀住建标准共建互认机制,培育绿色建筑新的增长点。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朗读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说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所属10报2刊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保护。所有关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及其子报子刊内容产品的数字化应用,包括但不限于稿件签约、网络发布、转稿等业务,均需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商谈,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互换稿件协议的网站,在转载数字报纸稿件时注明“来源-天津日报报业集团-XX报”和作者姓名,未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协议的网站,谢绝转稿,违者必究。
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法律事务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