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门,一缕春风入,微凉却温润,如絮语。走出楼门,望见草坪之间的杨柳枝丫间,隐约浮动着浅绿色的芽苞,像婴孩握起来的小拳头,攥着整个春天的秘密。
天阴,似有雨丝飘下来,恍然,此时节快要到蛇年的第二个节气——雨水。小区一座亭台的琉璃瓦上,往日的霜花正凝成水珠,沿着光滑屋顶飘落下来,将要奏响二十四节气中第一个与水相关的乐章。《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正月中,天一生水。春始属木,然生木者必水也,故立春后继之雨水。且东风既解冻,则散而为雨矣。”古人在龟甲上刻下雨丝纷披的符号,让二十四道光阴的刻痕里,总有一脉水汽蜿蜒至今。
乱雨纷斜,矜持有度,不似盛夏的滂沱,亦非深秋的绵长,只是用针脚般的细腻,湿润着一方天地。旷野稻田承纳这“无根水”,一地墒情氤氲着水雾升起时,能望见村庄的轮廓渐渐洇开在水墨里。
是返青的时候了。农人披着蓑衣巡田,靴子踩过垄沟,新翻的泥土泛着赭石色的光泽。雨的行踪被竹笠中转,沿着雨衣上的边角向蓑草滚落,渗入地脉后将托起青青稻芒。用不了多久,就会有一声声布谷啼叫,惊醒池塘里眠在枯荷底的鲤鱼,摆尾时搅碎一池春水。
雨水有三候,这是节气的特有物征,“一候獭祭鱼,二候鸿雁来,三候草木萌动”。水獭开始捕鱼,将鱼排列在岸边,如同祭祀一般;大雁感受到春的气息,从南方飞回北方;草木也在地下阳气的推动下,纷纷抽出嫩芽,大地逐渐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还记得多年前雨水时在南方行游,踟蹰于江南小城里,看到一间旧书肆的老板娘于檐下放一瓷罐,雨水沿着瓦当滴落,奏出宫商角徵羽的清响。她说此时的雨水最是清纯,收集人间第一丛雨水能让梅花凝香,杏花含羞,桃花更艳,如此的配色似能兑成染布用的霞彩。
“节变寒初尽,时和气已春。”那些被雨水所唤醒的生命皆被其洗去一身的疲惫,草木春色起,万物清净迎新生。节气是古人应和自然之变的一种智慧表达,经过长时间对气候的观察与总结,把每一次气候变化的节点用节气来归纳,是劳动人民适应自然探查自然最好的佐证。
因而,雨水节气,在总结着这一时段的自然变化之外,民间对雨水的敬畏之情也通过丰富的民俗文化来加以体现。如在川西地区,有“雨水节,回娘家”的习俗,出嫁的女儿会带上罐罐肉等礼物回娘家,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还有“拉保保”的传统,父母会在这一天为孩子找干爹干妈,希望孩子能在雨露的滋润下健康成长……雨水习俗中的各种礼物和仪式,都蕴含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人们希望通过这种方式,祈求家庭幸福、长辈健康、生活顺遂,是对未来生活充满希望和憧憬的情感表达。
于自然变化里体味着节气的诸多情感元素,众象之仪的和谐,天地共融的和美,皆在雨水的温润里,悠悠传承。念及雨丝纷纷的意蕴之美,心中便涌起“楹外近聆新水响,遥穹一碧见天开”的诗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