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满庭芳 上一版3    
 
标题导航
回到首页 | 标题导航
2025年02月18日 星期二 上一期  下一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朗读放大 缩小 默认
这个哪吒让我们对世界
重燃希望(图)
——《哪吒之魔童闹海》观后
王琦岩

  自五年前《哪吒之魔童降世》以台词“我命由我不由天”火爆出圈后,其续作《哪吒之魔童闹海》(以下简称《哪吒2》)在点映阶段便广受大众期待。在突破120亿元总票房(含点映及预售)打破中国影史之最后仍在持续发力,大众对其的喜爱程度可见一斑。宏大的场景、精美的制作、热血的台词、流畅的打斗已可以完成一部在视觉上震撼观众的商业片,但《哪吒》的目标未局限于此。影片弥合了神话原著与现代背景之间的距离,原作的悲剧底色也在这场“跨世纪改编”中被赋予了时代色彩。如果说第一部的“不认命”“破成见”是一种实验性的起点,那么第二部则是这一命题更为深广的推演和实践。一方面,导演在访谈中谈道,设计如石矶、敖光、太乙真人等角色的形象时都在“突破惯性思维”;更重要的是,哪吒、石矶、龙族……都在以自己的方式选择命运,在“天”的不公中完成抗争与觉醒。

  电影接续第一部哪吒和敖丙肉身被毁的情节,以重塑肉身、得道成仙的目标为主线,在降妖伏魔的征途上步步揭开仙、魔、妖三界的隐秘历史真相,同时在“大神话”中穿插“小人情”,既有母子、父子间的寸草春晖,又有师徒、兄弟间的惺惺相惜;因身份的标签带来的压迫与反抗,是第一部“人心中的成见就像一座大山,任你怎么努力也休想搬动”一句的绝妙呼应。

  传统的观念尊重世界既定秩序中的规范、权威和标签,但是《哪吒2》不仅颠覆了以无量仙翁为代表的所谓权威,也将“仙魔妖”的标签撕得粉碎:这其中有对仙的质疑,对申公豹有回溯和历史纵深的同情,更有对哪吒虽然是“魔丸转世”但仍可以匡正新秩序的信任,还有鼓励观众立体地认识不同“族类”的教导:即使是被判有罪镇压海底的龙族,也有颇具责任和正义的东海龙王;即使是注定被炼丹的虾兵蟹将,在面对“烧烤”厄运时,鱿鱼也用自嘲和打趣的娱乐精神走完悲苦一生;石矶娘娘虽则是妖,但她的臭美也无害……《哪吒2》受人喜爱的,不仅是魔童闹海的特效、边缘人物要重新制定世界规则的燃情主题,也包括每一个配角的立体、丰富和拒绝被标签化的设计,普通人在其中看见了自己,也看见了很多丰富的个体,他们值得被看到、被宽容、被接纳。

  对“天”所代表的既定世界规范之合法性、正义性的质疑与颠覆并非易事,导演在情节安排上步步推进。以“我命由我不由天”贯穿第一部的“天”在本片中具象化,即以无量仙翁为首的玉虚宫众弟子。他们表面仙风道骨、儒雅和善,内里却精于权术、心狠手辣。导演先以鸡毛蒜皮甚至粗俗的细节解构仙界神圣,再以真相的逐步揭示为之添加“恶”的属性:无量仙翁以“妖”“魔”的身份为“非我族类”定罪,表面说其祸乱人间危害百姓,背地里却天降岩浆将陈塘关屠城,嫁祸龙族、坐收渔翁之利,目的是将二者斩草除根以巩固自己的阐教大业。自诩为正义的审判表象下是正义的缺席,决战中金色与灰色泾渭分明的两军对垒与神明非善、妖魔非恶的反差有机交融,形成了新颖而意蕴绵长的戏剧张力;主角在全片最高潮喊出“若前方无路,我便踏出一条路;若天理不容,我便逆转这乾坤”,成为所有不服输的奋斗者们的全新信条。

  良好的续作不可止步于“新壶与旧酒”的老套,主题的进一步延伸才塑造了《哪吒2》新的成就。“不认命”的主题在这部作品中不只局限于哪吒,众多配角也都让人印象深刻。敖丙之父——东海龙王敖光也在被压迫、被算计中明白了千年来妥协与隐忍的无用,一味地退让只得到众叛亲离的结局。在绝境中,敖光走进了风暴,走向了未来。“自娱自乐”的石矶娘娘意外成为颇受观众喜爱的角色。影片一反以往石矶娘娘面容可惧、阴险狡诈的反派定位,将其塑造为独居深山不问世事、和“好闺蜜”魔镜做伴的“逍遥闲适者”。在千万年修为被毁、只剩几颗小石子时,她看到的也是“还好剩一点点”。“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一句,让她以可爱的形象和诙谐的台词使观众捧腹大笑,其间蕴藏的“不内耗”“乐天派”的作风更是治愈很多现代人自卑、焦虑之症候的一剂良方。此外,作为电影中少数几位红颜之一,其丰腴的体型也是一个亮点。导演谈到这一角色时说:“她其实可大可小,为自己塑形就跟雕像一样,她没有以别人的眼光来判定自己。”石矶娘娘打破了一般审美的意识形态烙印,成为突破成见、打破桎梏的又一高光人物。

  哪吒作为魔丸转世,其顽劣、邪恶惹人厌恶,他的童年即是“个体无法摆脱的孤独”这一文学母题的具象演绎。他在亲密关系与空间移动上都被屏蔽,不那么可爱的长相和有些顽劣的性格使得他在两部作品中都被他人嫌弃、调侃。他也深有自知之明,不敢以这副面貌去见两位兄长,父母因被自己的毽子所伤更让他委屈嘀咕着“我要不是魔就好了”。哪吒从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单一形象,通过这两部动画的“加持”,从中国古代典籍里走下了封神榜的“神坛”:看似满不在乎、玩世不恭的魔童,其实一直面对的是对自身特质的不认可、对他人评价的关注。最终,是父母无条件的爱、敖丙不顾一切的兄弟情义和残酷的现实,共同激发了一个潜力无限、涅槃重生的哪吒。这个哪吒完成了自我发现和成长,开始勇敢承担扭转乾坤的重任。

  英雄主义式的成长轨迹固然精彩,但背后的隐痛与心灵更值得关注。“我是谁”的古老哲学命题拷问着哪吒,也拷问着观众:当我们作为“哪吒”,是该认命于条条框框的命运规约,还是如李靖告诫哪吒那样,“你是谁,只有你自己说了才算”,以存在主义式的行动为自己的人生赋予价值?当我们作为“玉虚宫弟子”,是该以仙的身份维持现有秩序,还是真正以博爱消除对他者的回避和暴力?我想,《哪吒之魔童闹海》给了我们很好的答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朗读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说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所属10报2刊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保护。所有关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及其子报子刊内容产品的数字化应用,包括但不限于稿件签约、网络发布、转稿等业务,均需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商谈,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互换稿件协议的网站,在转载数字报纸稿件时注明“来源-天津日报报业集团-XX报”和作者姓名,未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协议的网站,谢绝转稿,违者必究。
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法律事务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