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身边随处可见“艺术”的影子,小到一个封面,一张照片,大到一栋建筑,一座园林。美,有各种解读,有各种审视的方式。特别是当我们走进美术馆,看到大师作品,该如何欣赏?
近日,艺术家王华祥的著作《将错就错》时隔三十年全新再版。身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的作者,运用独到审美眼光和犀利的写作语言,剖析50余位国内外举足轻重的艺术家,提出从生理,心理,文化,科学四个维度去欣赏画作,希望能够打开读者的艺术视野,开拓欣赏视角,感受绘画艺术的重要性。下面是绘画史上的四种观看方式。
第一种方式:生理的观看
生理的观看是人与生俱来的本能,儿童天生就会画画,被称为稚拙艺术的民间绘画、原始人的洞窟壁画都属于没有技术的绘画,这类绘画都有一个共同特点:不是靠眼睛看见的作画,而是靠主观的印象和下意识画画,称为“生理的观看”。
“生理的观看”是一个角度,而且是被美术史家和艺术评论家忽视了的视角。“生理的观看”的意义在于可以成为一种观看工具。通过它,人们就可以发现古埃及的墓室壁画、中国的汉代画像砖、陕北民间剪纸和现当代大师卢梭、马克·夏加尔、巴斯奎特的画作中存在的共性:都是通过“生理的观看”创作出来的具有原生性的、幼稚的、率真朴实的作品。
第二种方式:心理的观看
所有绘画作品都有主观成分,也就是“心理的观看”成分。创作者会把自己的目的、下意识以及情感投入其中,而这也会无法掩藏地从作品中流露出来。笔者列举几位典型且为人熟知的画家。
譬如凡·高。凡·高因贫穷和不被理解而导致精神崩溃,他不仅亲手割下了自己的耳朵,而且用火焰式的笔触创作了大量的作品。再譬如蒙克。他因家族不幸(他父亲是精神病患者)而有了心理阴影,进而创作了恐怖的、歇斯底里的著名作品《呐喊》。
“心理的观看”比眼睛的观看深刻。对这类画家造成影响的不是现实生活里的表面物象,而是由心理诉求甚至是由心理扭曲造成的,符合这个标准的还有罗斯科和博斯等。罗斯科被归类为抽象表现主义画家,其归属“色域绘画”的作品有《N0.14》。这些好看的色块是不是很神秘?它们绝不是为了客户的客厅而创作的装饰画。罗斯科的父亲早逝,他是一个基督徒。当罗斯科眼看着抽象表现主义被波普艺术代替时,他感到从春光无限走向寂寥冬天,他的画也从明媚变成灰暗,直至他割腕自杀。
比如马琳·杜马斯,你看她的作品《邪恶的平庸》是不是很恐怖和诡异?用正常的眼睛是不可能看见任何人有这种脸色的,但是当我们了解了她的性格以后,就可以理解杜马斯为什么是杜马斯了。杜马斯是一个热衷于探讨生命消失过程和妇女儿童悲惨形貌的画家,她的画中散发着死亡的寒冷气息。以上列举的这些画家的作品都是典型的“心理的观看”的产物。
第三种方式:文化的观看
中国明末清初有一本教人习画的书,名叫《芥子园画谱》,书中提到的方法被后来很多的中国画家所采用。在现代,许多国画名家都临摹过《芥子园画谱》,比如齐白石、黄宾虹、傅抱石和潘天寿等。当代国际著名艺术家徐冰也利用《芥子园画谱》创作过作品《芥子园山水卷》。中国画的作画工具是毛笔,因此对笔迹的讲究也形成了一套规范。怎样画石头、画梅花、画小桥流水,就像文字的笔画和偏旁部首一样,只需要将点、横、撇、捺进行组装即可成字,字与字组合即可成词,词与词组装即可成句,句与句组合即可成文。如一幅山水画只需要把一块块石头加起来就成了山,将一棵棵树加起来就成了树林,将一栋栋房子加起来就成了城镇。
很多学习绘画的人是通过临摹古画或者《芥子园画谱》去认识山水的,在真山真水和眼睛之间,常常会隔着一本《芥子园画谱》,也就是前人的方法和符号。西画也是如此,15到16世纪西方的绘画都是弱光的,是强调轮廓和结构的;17到18世纪就强调光线和明暗对比了。
所谓的时代性,其实就是局限性所带来的特征。譬如基里科的画很明显显示出是两种特征的混合体:其一是塞尚的几何造型,其二是超现实主义的空间句式。又譬如刘小东的作品《边界河》,我们也可以看到其与库尔贝、马奈等外光写实主义画家的源流关系。
我发现,因电视和纸媒以及交通工具的便利,世界与历史被拉成了一个平面,以至于在此之后,把几种文化符号并置的创作方法蔚然成风,并且成为一种时尚。这就是我所说的“文化的观看”。
第四种方式:科学的观看
科学和技术不是一个概念,但是它们又密不可分,“科学的观看”通俗地说就是技术的观看。在木版画的刻印技术没有发明之前,印刷术还不存在,知识和思想的传播速度非常缓慢。在透视学、解剖学和几何学没有创立之前,绘画所呈现出的世界都是平面的。
几何学、透视学、解剖学、明暗法的产生与介入,使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能够把人物、建筑、山水及其他可视之物以立体、真实并且空间性地在平面上表现出来,这也是欧洲伟大的文艺复兴运动最显著的成就之一。此前的东西方绘画都是较为平面的,手法也都是以平面轮廓和线性结构辅以固有色彩或者浓淡不同的墨色(中国画)来造型,换句话说,只有科学方法的介入,才会产生主体真实的绘画。这一变化直接导致了持续500年的写实绘画的辉煌成就。
同时科学的发展导致了摄影的产生,以及紧随其后的摄像和电脑(数码技术)的产生。放大镜、望远镜、显微镜、生物技术等也使人类的观看方式发生变化,从而使艺术的生产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绘画从来不曾死亡,它的命运不用我们庸人自扰,它一定会比任何人活得都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