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文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开赛仅三天金牌总数已达21枚~~~
记者观察~~~
~~~
~~~
~~~
亚冠精英赛战火重燃~~~
春节里的
津味非遗
春韵
从绒花到中国结,这些寄托祝福的装饰映衬出生活美好——~~~
文化时评~~~
~~~——谭汝为谈新著《京津冀地名史话》
~~~
回到首页 | 标题导航
2025年02月11日 星期二 上一期  下一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朗读放大 缩小 默认
以地名为钥 打开历史之门
——谭汝为谈新著《京津冀地名史话》
本报记者 仇宇浩

  天津师范大学教授、天津文化地理研究中心名誉主任谭汝为近期推出新书《京津冀地名史话》。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他将多年来的地名研究感悟娓娓道来。

  勾勒京津冀地名文化轮廓

  谭汝为生长于天津,始终钟情天津城市文化研究。近年来,他致力于天津地名文化研究,出版了《京津冀地名史话》《天津地名文化》《天津地名文化通论》与《天津地名故事》(合著)。在他看来,学者在创作学术普及读物时,“应以成语、典故、人物为线索,以历史事件为主要内容,讲好故事,传播知识,赓续文脉。”

  谭汝为表示,中华文明历史悠久,政区、聚落、山川、道路等各类历史地名,都有特殊的沿革,“地名不是纯粹的地理现象,而是典型的社会现象、文化现象、民俗现象,是地域文化的典型体现,也是民俗心态的形象反映。古老的地名彰显了人们对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认识和思考,见证了社会生活的变迁与发展。研究地名,可以让我们触摸到古今文化绵延承续的脉搏,增强对中华民族历史和中华文化的认同。”

  《京津冀地名史话》以京津冀地名的时代特征和空间布局为主线,以地方志、地名志、历史文献、地名著述为依据,阐述了京津冀三地在不同历史时期地名的形成和演变过程、主要特征和一般规律;对重要地名进行了语源、语义的探索和变迁过程的辨析。谭汝为坦言:“京津冀三地山同脉、水同源、地相连,人缘相亲、文化一脉,具备相互融合、协同发展的天然基础。我从大量历史地名素材中择取京津冀三地最具地方特色的典型内容进行寻踪阐释,希望能为读者勾勒出京津冀地名文化的轮廓,呈现出京津冀地名文化的个性特征和文化价值。”

  天津地名特色鲜明

  “老城厢这片区域方位端正,有许多方位性地名,比如南门外大街、东北角、西北角。”谭汝为介绍,地理位置和水运优势,赋予了天津独特的城市发展脉络。尤其是1860年至1949年这段时期,作为政治风云的前沿、经济的试水区和文化的碰撞地带,天津的城市建设呈现出混合交融状态,造就了老城厢、租界、河北新区三元并立的城市空间布局,天津地名因此呈现出鲜明特色。他说:“天纬路、地纬路、元纬路、黄纬路……这些道路名称是天津地区首次对地名进行统一规范命名的见证。这种序列命名方式为天津开辟了新城区地名命名的新思路,具有规范化、系统化的特点。”

  “因为租界的出现,大量洋地名涌现。租界收回后,洋地名被废除,天津道路改为以全国地名命名,形成天津道路命名的一大特色。比如,伦敦道改为成都道,新加坡道改为大理道,都柏林道改为郑州道。”谭汝为指出,多伦道、独山路、芷江路、襄阳路、台儿庄路等街名中涉及的地名,对年轻人来说可能有点陌生,“但是,当年这些地方妇孺皆知,因为这些地名里藏着半部抗战史。多伦、独山、襄阳、台儿庄等地都曾是中华儿女与侵略者殊死搏斗的战场;而芷江,是中国人民接受侵华日军投降之地。这种命名方式,是希望人们走过这些街道,就会想起那段悲壮历史,饮水思源,铭记忠魂,珍惜来之不易的胜利与和平。”

  “地名是城市凝固的自传,串起了城市的过去和现在。一个个街名,如同文化年轮,活化石般地承载着丰厚的历史文化信息,见证着民心向往,牵动着乡情乡愁。”谭汝为希望通过《京津冀地名史话》,让更多读者借助地名这把钥匙,打开历史之门,触摸城市脉搏,赓续文化传统,进而开创更加美好的未来。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朗读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说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所属10报2刊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保护。所有关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及其子报子刊内容产品的数字化应用,包括但不限于稿件签约、网络发布、转稿等业务,均需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商谈,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互换稿件协议的网站,在转载数字报纸稿件时注明“来源-天津日报报业集团-XX报”和作者姓名,未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协议的网站,谢绝转稿,违者必究。
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法律事务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