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爆火的国产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引发了众多话题,其中暗藏的文物元素也为观众津津乐道。电影中,结界兽带着鲜明的“三星堆”风格;天元鼎的造型与纹样仿佛商周青铜器般古朴;玉虚宫屋顶上空仙鹤飞舞,两只仙鹤落于屋脊鸱吻上,此番画面好似宋徽宗名作《瑞鹤图》。
近年来,文物在影视、游戏等作品中的出镜率越来越高,成为文化传播与创意表达的重要元素。全球火热的国产游戏《黑神话:悟空》从建筑场景到各类道具都藏着许多“国宝”,古建风貌与游戏设定背景相得益彰,道具功能则是与实际文物功能相符的延伸。古装剧《唐朝诡事录之西行》中的“斗宝”片段,四鸾衔绶纹金银平脱镜、鸳鸯莲瓣纹金碗、葡萄花鸟纹银香囊等珍宝惊艳四座,在剧情设定中也顺理成章地得到了展示与详解。
从文艺创作的角度来看,饱含文化底蕴的文物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和不尽的灵感源泉,让创作者得以深入挖掘、理解文物及背后故事,进而守正创新将历史文化与现代艺术相结合,创造出具有独特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的作品。当从历史长河走来、凝聚先人智慧的文物,以生动有趣的方式走进大众视野,古老文物便在现代社会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用独特的姿态架起连接当代观众与古代文明的桥梁。
同时,文物形象或元素在影视、游戏等娱乐方式中广泛运用,也是文化自信不断增强的必然结果。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希望在各类作品中看到与自己“血脉相连”的中华风格与内容,以寻求深层次的文化共鸣。无论“哪吒”的观众还是“悟空”的玩家,都为发现作品中的“文物彩蛋”而兴致勃勃。由此可见,巧妙地从文物中汲取创作养分,可以让作品得到历经岁月沉淀的文化加持,也能收获更多关注与好感,是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的成功实践。当然,作品中融入“国宝”并非提升口碑的“法宝”,一部作品要想获得认可,核心还是过硬品质。当前,一些作品虽打出“参照文物、予以还原”旗号,实际却是生搬硬套,给作品整体思想传达带来的提升甚微。所以,只有真正理解、吸收了文物中蕴含的中华文化精神内核并将其化用,才能创作出现代模式和传统意蕴一气呵成的成功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