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理论创新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回到首页 | 标题导航
2025年01月17日 星期五 上一期  下一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朗读放大 缩小 默认
以高质量充分就业助力中国式现代化
王 蕾

  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关乎经济发展,关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新时代新征程,推动高质量充分就业不仅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关键举措,也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是新时代新征程就业工作的新定位、新使命。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促进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注重目标引领,着力实现增长稳、就业稳和物价合理回升的优化组合”。实现这一政策目标,需要把推动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摆在更突出位置。当前,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劳动者的就业结构、形式、需求不断变化,如何把握机遇、应对挑战,切实提高就业质量,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要实现就业工作的质效双升,需要多措并举,形成政策合力,为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注入强大动力。

  一、优化产业结构,增强就业创造能力

  高质量充分就业的根基在于高质量发展,而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经济结构的持续优化。要提升就业创造能力,必须注重因地制宜,推动产业结构优化转型升级。

  首先,促进传统产业提质增效。通过数字化转型和绿色升级,为传统产业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伴随新技术的出现,产业转型升级会涌现新的岗位、职业等。例如,加快制造业智能化转型,不仅能提升生产效率,还能创造诸如数字化运维工程师等新兴职业。传统产业的创新升级不仅是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更是就业岗位稳定和可持续扩展的有力保障。其次,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绿色低碳等重点产业,加速布局新赛道,形成更多就业增长点。特别是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领域,支持中小企业创新发展,充分激发其吸纳就业的潜力。同时,新兴产业的发展应注重与区域特色的结合,从而形成更具竞争力的产业集群。最后,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实现就业资源合理配置。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政策倾斜力度,引导产业向劳动力富集地区转移,充分释放区域发展活力,解决部分地区就业压力过大的问题。与此同时,应充分发挥城乡协同作用,推动城乡就业联动发展。通过支持乡村特色产业、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创造更多乡村就业机会,为城乡劳动者提供多元化的就业选择。

  二、强化职业技能培训,解决就业结构性矛盾

  在推动就业提质扩容的过程中,解决人力资源供需不匹配问题是关键。高质量就业要求劳动者具备更高的技能水平和适应能力,因此必须加快构建现代化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

  首先,深化产教融合,完善职业教育体系。根据市场需求动态调整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培养更多契合行业需求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特别是针对当前一些高端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出现的技术工人缺口,要加大精准培养力度。加强职业技能培训还需充分考虑不同年龄层次和职业背景的群体需求,以实现多层次、多维度的技能提升。其次,健全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为劳动者赋能。通过政府补贴、企业支持和个人参与相结合的方式,开展针对不同群体的职业技能提升计划。例如,为农民工提供城市化相关职业培训,为灵活就业人员提供新兴技术的快速入门课程。特别是在数字化、绿色化转型过程中,注重提供前瞻性培训课程,帮助劳动者应对新技术的挑战。再次,建立供需对接平台,实现人岗精准匹配。通过大数据技术分析劳动力市场需求与供给状况,为劳动者和用人单位搭建高效对接的桥梁,促进就业质量和效率的双提升。同时,推动职业技能培训标准化建设,制定统一的技能认证体系,提高劳动者技能的市场认可度。加大对职业培训师资力量的投入,创新培训形式,如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模式,让更多劳动者能够方便快捷地接受培训。此外,还需关注职业技能培训的实践环节。通过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建设等方式,将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有机结合,进一步提升劳动者的职业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三、完善重点群体就业支持政策,筑牢民生底线

  实现高质量就业,必须关注重点群体,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就业困难人员等,以多样化的政策工具确保就业公平,守住民生底线。

  首先,聚焦青年就业,拓宽职业发展空间。针对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开发更多适合其专业优势的岗位,鼓励其到国家重大工程、重要领域就业。同时,加强职业规划和心理辅导,引导青年树立正确的就业观,积极应对职场挑战。其次,稳步推进农民工就业和创业支持。通过产业导入、园区建设等方式扩大就地就近就业机会,引导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同时,改善农民工就业环境,提升其职业保障水平,防止因就业问题返贫。结合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农村劳动力向本地二三产业转移就业,完善农村创业扶持政策,培育一批具有示范作用的乡村创业项目。再次,加大对就业困难人员的帮扶力度。通过设立公益性岗位、提供就业补贴等措施,帮助大龄劳动者、长期失业者、残疾人等群体实现再就业。特别是针对零就业家庭,建立动态清零机制。在构建支持体系的过程中,还应注重重点群体的心理建设,帮助他们应对就业转型的心理压力。结合区域性就业信息共享机制,进一步提升政策实施的精准性。此外,应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动员各类公益机构和社会力量,为就业困难人员提供更加精准的就业帮扶和心理支持,进一步增强其就业信心。最后,推动建立区域性就业合作机制,充分发挥区域间产业协同优势,进一步拓宽重点群体的就业渠道,形成多方联动的就业保障网络。

  高质量充分就业关乎人民幸福、社会和谐与国家稳定,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支撑。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强化职业技能培训、完善重点群体支持政策,可以切实提高就业质量,增强劳动者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我们要把就业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协同各方力量,形成政策合力,让每一位劳动者都能在辛勤努力中实现自身价值,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作者为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天津商业大学基地研究员)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朗读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说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所属10报2刊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保护。所有关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及其子报子刊内容产品的数字化应用,包括但不限于稿件签约、网络发布、转稿等业务,均需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商谈,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互换稿件协议的网站,在转载数字报纸稿件时注明“来源-天津日报报业集团-XX报”和作者姓名,未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协议的网站,谢绝转稿,违者必究。
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法律事务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