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镜头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第一个世界非遗版春节
带您寻找津沽年味儿~~~
回到首页 | 标题导航
2025年01月17日 星期五 上一期  下一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朗读放大 缩小 默认
第一个世界非遗版春节
带您寻找津沽年味儿
三百年“龙杆”撑起丰收愿景(图)
本报记者 潘立峰 通讯员 王震 陈泽宇 摄影报道
  大六分村登杆圣会会长杨文祥擦拭着传承近300年的“龙杆”。

  2024年元宵节,大六分村登杆圣会的表演吸引众多游客驻足观看。

  孩子们双手满是老茧。

  春节前夕,大六分村的孩子们利用寒假练习登杆技艺。

  单侧牙咬绳索,吊起百余斤的自身重量,这只是最基本的训练。

  杨文祥为孩子们演示登杆所用到绳子的打结方法。绳子的牢固程度直接影响着登杆表演的安全。

  天津日报

  视频号

  微信扫一扫

  观看视频

  倒香炉、转幺幺、登鸭、耍流星……在静海区台头镇大六分村,登杆圣会的会员们,正紧锣密鼓地展开训练,为即将到来的春节增添别样色彩。

  登杆技艺由来已久,相传兴起于西汉时期的“猕猴缘杆”,指的是人们像猕猴一样赤脚往杆子上爬,向上天求雨,祈求美好生活的一项活动,到了清朝乾隆年间,传到静海,并成为盛极一时的群众性体育活动,至今已有300余年的历史。而现在登杆所用到的“龙杆”自1743年起至今一直使用,原长8米多,共18节,象征108节龙骨,杆信是一根长1.4米的铁棍,与杆垂直,杆顶部有一个杆圈,面积约15平方厘米,演员就在杆信和杆圈上表演。在大六分村几乎全村的男人都会表演,经过代代相传,逐渐演变成一项独具特色的民俗活动。每到重要节庆,登杆表演便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每逢正月十五元宵节都是登杆圣会出会的重要日子,村里的小伙子们赤脚登上那根传承近300年的“龙杆”,表演各种高难度动作,以此期盼新年丰收,为新春佳节助兴。而春节前夕,也是村里老师傅们带领年轻一代训练的关键时刻,从最基础的攀爬姿势,到如何在杆上保持平衡,再到各种高难度动作要领,一一耐心指导。年轻人则全心投入,尽管天气寒冷,但大家的热情丝毫不减,一次次尝试,一次次改进,眼神中满是对这门古老技艺的敬畏与热情。

  在传承过程中,登杆圣会也曾遭遇过“断档”,最初的108式登杆动作有些也已经失传。面对这些困境,一代代的杆会人都不曾放弃。他们从老一辈会员口中复原动作、创新招式、以老带新,就这样把传承下来的“龙杆”撑起来。正是靠着一代一代杆会人的坚守以及整个大六分村人的信念,已被纳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登杆圣会传统技艺才能传承下来,让每个新年过得更加有滋有味。

  本报记者 潘立峰 通讯员 王震 陈泽宇 摄影报道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朗读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说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所属10报2刊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保护。所有关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及其子报子刊内容产品的数字化应用,包括但不限于稿件签约、网络发布、转稿等业务,均需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商谈,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互换稿件协议的网站,在转载数字报纸稿件时注明“来源-天津日报报业集团-XX报”和作者姓名,未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协议的网站,谢绝转稿,违者必究。
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法律事务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