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艺术宗师李叔同(1880—1942)才艺卓绝,早年以擅书法、工诗词、通丹青、达音律、精金石、善演艺著称于世。然而,38周岁那年,他斩除世俗羁绊,在杭州虎跑定慧寺剃度,从此潜心向佛,法名演音,法号弘一,最终成为一代高僧,被奉尊为律宗第十一代世祖。
李叔同17岁师从津门唐静岩学习书法篆刻,1914年加入西泠印社,一生治印赏印论印,识见独到。他自创锥刀刻印,宗法秦汉,由书入印,冲淡典雅,简约率真,讲究布局,排列严整,显现出非凡的生活情趣、人生襟怀和艺术追求。
1918年农历七月十三日,李叔同正式皈依佛门前,将自己多年来悉心收藏的94方自用印章全部赠给西泠印社。为保存这些珍贵印章,印社在孤山山麓鸿雪径的崖壁上凿窟,将印章装入木匣,封存于洞内庋藏,洞口外覆盖一块碣石,高9寸,宽1尺,并镌刻由叶为铭(西泠印社“创社四贤”之一,字品三,号叶舟)题写的阴文小篆“印藏”两字,左侧题跋6行隶书,记述缘由:“同社李君叔同,将祝发入山,出其印章,移储社中。同人用昔人诗冢、书藏遗意,凿壁庋藏,庶与湖山并永云尔。戊午夏,叶舟识。”意指“印藏”是李叔同成为弘一法师前留给尘世的雪泥鸿爪,亦高度契合苏轼“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的诗意。此后相当长一段时间,青苔覆满石壁,“印藏”成为鲜为人知的秘密。
1963年秋,西泠印社建社60周年纪念大会前夕,因担虑“印藏”壁龛年久泐损,印社决定开启“印藏”,另予珍藏。于是,撬开了封闭45年之久的石碑,取出木盒,李叔同的印章得以重现于世,时隔近半个世纪,它们仍清晰完好。那块“印藏”刻石,如今依旧嵌于原处,供游人观瞻抒怀。
李叔同幼名成蹊,学名文涛,字叔同,号漱筒,一生曾使用李息霜、李哀、李息翁、李岸、李婴、欣欣道人等40多个名字。综观这94枚印章,印面文字多为李叔同的姓氏、别号、斋号,边款内容别样丰富,隐含众多故人往事,见证了他与印友们的金石交往和真挚情谊。印材质地多为寿山石,刻制时间大致在1899年至1917年之间,大部分为1912年至1917年所作。除李叔同自镌的一枚“文涛长寿”白文印外,其他作者主要由三类人员构成。
一是王福庵、叶为铭等9位西泠印社社员(含李叔同)的18方印章。王福庵是“创社四贤”之一,1913年刻“息老人”寿山石方印,边款“福盦刻,充哀公文房。癸丑五月”。叶为铭所刻“一息尚存”寿山石方印,上有兽钮;边款“叔同书家所用之印,今藏印社。戊午五月叶舟记”,系1918年西泠印社保存“印藏”前补刻。此外,印社社员费龙丁刻“李叔同”寿山石方印,边款“息翁属龙丁制于西泠”;另有胡然刻“但吹竽”、经亨颐刻“李布衣”、王世刻“息翁大利”等。
二是李叔同一生不同时期的好友徐新周、陈师曾、戈朋云、丁二仲、吴在等书画篆刻家的29方印章,反映了他与朋友们艺事来往中的交谊。吴昌硕的篆刻弟子徐新周(年长李叔同27岁,二人为忘年之交)刻有6方印,包括1899年的“漱筒长寿”朱文印,1904年的“广平”朱文印、“三郎沉醉打球回”白文印,1912年的“息霜”白文印、“息”朱文印,以及“李布衣”朱白间文印。书画家陈师曾(史学巨擘陈寅恪的兄长)刻有5方印,印文分别为“叔子”“前世画师”“李布衣”“李息之印”“息翁晚年之作”,其中“前世画师”取自苏轼诗句“前世画师今姓李”。戈朋云的“当湖惜霜”印,曾钤盖于天津博物馆藏李叔同1899年苏体行书《王次回平江孝仪看灯词》上。丁二仲刻有3方印,分别为“管领湖山”朱文印、“丙辰息翁归寂之年”白文印、“放浪”朱文印。吴在1912年刻有两方印:“李息”白文印,边款“吴在应李息命,壬子六月”;“李布衣”白文印,边款“叔同命吴在刻,壬子六月三十日。叔同以徐星周、陈师曾所刻李布衣三字印见视,且出此石属刻,余率应之,愧涂陈多矣,在记”。
三是“乐石社”社友的赠印。1914年,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师生成立金石篆刻研究会“乐石社”,李叔同任首任社长,邱志贞任书记,夏丏尊和12名学生社友先后刻47方印赠送李叔同。1913年,夏丏尊刻“哀翁”朱文印,边款“息霜丧母以后,更名曰‘哀’,有孝思焉。余年前失恃,余痛未已,今刻此印益增凄怆。癸丑四月十七夜,丏尊就火作此”。后又补款“丏公制印,息翁所藏”。同年又作“息翁”白文印,边款“此印自诩不俗,息霜解人当用之于得意书画也。癸丑十月望夜,丏翁”。还有一方“哀公”朱文、“李息”白文两面印,边款“寒夜戏以小石刻息翁名字,遂赠之,丏记”。学生陈兼善刻“丙辰息翁归寂之年”寿山石白文长方印,边款“岁次单阏,月旅黄钟,息翁夫子以芙蓉之产,属篆于其门人兼善。顾谓善曰:乃者子平麻衣观予相,推予命。咸曰:丙辰之岁,恐将不讳。因属汝刻此将以记之,文曰‘归寂’篆用籀斯。善闻命之下,不禁悲增切怛。窃意昔者,韩王与军校同庚,孔子与周公异相,子虚之学,圣人罕言,以顺受命,以心胜形,何夫子信以为然邪?深夜危坐再三思量,乃知夫子之言别有所指,亦非佛氏之离相,寂实尼圣之乘桴浮海,夫子以为邪然否乎?善将负笈以从夫子游。乙卯,受业陈兼善谨记于虎林师校,落一‘灭’字”。记述了印面内容的由来,即师生的亲密交往、情感交流和深厚情谊,以及对李叔同的尊崇之情。
印藏西泠,湖山并永。“印藏”艺术地反映了李叔同早年与金石朋友圈的交往酬唱,再现了他与“百年名社”西泠印社红尘结缘的过往。鉴赏这些遗世“印藏”,不仅可以真切领略西泠印社早期社员、篆刻名家、“乐石社”师生铁笔刻赠印章的各式面貌及其艺术之美,而且能够充分感受一代奇才李叔同的一生行谊、印人情怀、德性光辉和精神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