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满庭芳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回到首页 | 标题导航
2024年12月27日 星期五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老人与海(图)
郑 朋

  老人坐下来,掏出白沙烟点上。烟雾弥漫开来,漫过脸上刀刻一般的皱纹,往身后的树上飘去。那是一棵茂密的檄树,留下满地浓荫,正好供人乘凉。檄树结果,本地人谓之诺丽果,拳头大小,黄绿色,表面颗粒状,据说食用这种热带水果好处颇多。树下摆了长条桌,几把鲜艳的塑料椅,一圈人围着老人坐下。桌面凌乱散落着小孩零食、香烟、水杯。老人坐到木长椅上,拿保温杯往玻璃茶杯里倒水。茶水浑浊,黄褐色,打听才知是咖啡混合了茶叶。我知晓海南农民每天素有饮咖啡的习惯,就如内地人喝茶,但老人这种混搭喝法,我还是第一次见,委实新奇。有人问咖啡加茶影响睡眠吗?老人呵呵一乐,说别人喝咖啡睡不着,我是每晚不喝咖啡就睡不着。

  老人叫冯明芳,今年60岁,是永兴岛第一个落户的居民。1989年,他随母亲迁户,在此落地生根。那时这位25岁的万宁港北青年身材挺拔,脚下虎虎生风,未承想往后余生都将和这个小岛紧密相连。母亲当时是鸟粪公司职工,隶属海南供销社。永兴岛是众多鸟类的栖息地,干鸟粪富含磷,是上等肥料,非常抢手,远销广东番禺、中山等地,当时需要批指标才能购买。1957年,冯明芳母亲上岛,这个家庭与小岛的因缘就此拉开序幕。

  眼前的老人头发灰白,清瘦,肤色黝黑,一张标准的渔民脸。虽上岛只短短几日,我也能辨识出渔民与其他人的区别。长年出海捕鱼,黝黑的皮肤就是他们鲜明的职业标志。老人深吸一口烟,往长椅上一靠,咧嘴一笑,脸上的皱纹骤然化开,往事如烟,话匣子就此打开。即使已至花甲之年,老人依然坚持每周出海捕鱼。从永兴岛出发,开出十几海里后,七连屿、赵述岛早已从视野里消失。放眼望去,碧浪滔天,大海无边,渔船缩成洪荒宇宙间的小黑点。渔船是2005年买的,玻璃钢结构,7米长,当时花了两万多元。对渔民而言,船就是家,家就是船。这条小渔船伴随老人多年,早已成了他最为信任的伙伴。选一处风平浪静的海域,停船,下网,坐等其成。渔获好时,一网能收获一百多斤。休渔期不能出海,手痒难耐,便挥竿钓鱼,运气好时,能连竿钓上鞍带石斑、马鲛鱼、长吻鼻鱼、黄斑胡椒鲷。还有一些叫不出名字的鱼,统称杂鱼。杂鱼煲是海南一道名菜,选各类小鱼,垫五花肉丝,加姜丝葱蒜,淋上酱醋,文火慢炖,香气扑鼻,肉质鲜美,入口即化。

  这无风的午后,阳光猛烈,炙烤万物,仿佛能嗅到老人皮肤褶皱中散发出的海洋气息。那是长年与海洋鱼类打交道的烙印,早已融入肌肤。我们渴望听到一则海明威式“老人与海”的故事。老人抿嘴一笑,说起了遭遇鲸群的往事。几十头鲸鱼排山倒海一般游来。海面不时响起一阵阵啊——呜呜的巨响。呜呜的声音拉得很长,像鲸鱼的高歌,余音绕梁,传去数里远。那时老人刚撒下渔网,鲸群游得很快,已经来不及收网。小渔船一阵抖动,鲸鱼绕开渔网,从船底钻过,转眼消失于苍茫大海中,一切像梦境一样。这么壮观的鲸群,他也只见过一回,后来再也没遇上过。

  老人回忆起当年上岛时的情形,依然忍不住摇头叹息。那时岛上条件之艰辛超乎想象。上世纪90年代,全岛不通水电,饮用水主要靠雨水接济。一旦下雨,所有坛罐盆都用上,水蓄进池子里,供日常生活。时间一久,池底生满青苔、跳虫,不忍卒视。即使如此,那也是岛上唯一的淡水来源,弥足珍贵。补给船通常两个月才来一次,遇上台风和恶劣天气,时间更久。长时间没有蔬菜、水果,身体缺少必要的维生素,每个人都患有严重的便秘。如今无线网络覆盖永兴岛上每个角落。海水淡化厂四台机组马力全开,每天能提供一千吨生活用水,足以保证全岛日常生活用水。

  渔民信奉传统,不带女眷上岛,家属都生活在几百公里外的陆地上。岛上面积仅3平方公里,绕岛一圈也不过个把钟头。除了捕鱼,平常的生活异常单调枯燥。岛上没有通讯,与外界几无联系。永兴岛直到2003年才开通40门无线电话,与外界的联系逐渐正常化。出海捕鱼,最怕遇到恶劣天气。人之于大海,如沧海一粟。老人提起当年遭遇过的龙吸水,依然心有余悸。龙吸水,又叫水龙卷,是一种罕见的自然现象。看上去像一条从海面升起的巨大水柱,连接着天空中的雷雨云,就像一条神龙在吸水一样。龙吸水破坏力极强,伴随着高速旋转的漏斗状云柱的强风涡旋,能轻易吹翻船只,船毁人亡,渔民谈起龙吸水都会为之色变。老人回忆最危险的一次,船翻了,所有人都落了水,万幸的是附近正巧有船只路过,搭救了他们。

  老人烟瘾大,烟雾缭绕,漫过头顶,与正午燠热饱满的热带气息融为一体。“都熬过来了。”老人大手一挥,似乎要与过去的一切挥手作别。对于眼下的生活,老人显然非常满意。现在岛上的渔民大多栖居于北京一横路上,原籍以万宁、琼海一带的渔民为主。以前渔民上岛,住的是自己搭建的帐篷或活动板房,在台风面前不堪一击。2006年,南村与北村申请合并,成立村委会,2009年获准复批,2013年正式更名为社区。老人一年大概有300天在岛上生活,老伴儿则留守万宁老家。政府给落户的每家每户都建有独栋的房子,面积按人头算,70平方米到120平方米不等,每年象征性收取1元的房租。老人的房子一共二层,楼下的门店作小卖店,由儿子、儿媳料理,销售一些日常生活用品。岛上的所有商店都没安装门窗,24小时敞开,真正意义上的夜不闭户。现在岛上生活用水早已不成问题,政府给全岛居民免费供给。

  除了捕鱼,老人业余生活最大的爱好是养蜂。岛上植被茂密,花草种类繁多,很适合养蜂。老人指了指二楼的露台,上面养了10多箱蜜蜂。去年丰收,收割了几十斤蜂蜜。那是纯天然的百花蜜,1斤能卖200多元。3岁的孙子趴在老人肩头,静静地听爷爷讲述故事。作为岛上最年轻的一代人,祖辈们的故事对他来说过于遥远。如今老人儿孙绕膝,生活美满,随着年龄的递增,出海捕鱼次数日渐减少。这片祖祖辈辈留传下来的祖宗海,像一位慷慨的母亲,无私地哺育着无数后人。

  风从南海深处刮来,吹得檄树叶窸窣作响,我们手捧冰镇椰子,吸溜一口,抵挡让人昏昏欲睡的赤热。依稀听见老人说,风平浪静的好天气,出海能经常看见成群的海豚。这些通人性的海洋精灵,不断在船头方向高高跃起,背脊在阳光下闪闪发亮,就像一群渔民的守护神。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说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所属10报2刊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保护。所有关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及其子报子刊内容产品的数字化应用,包括但不限于稿件签约、网络发布、转稿等业务,均需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商谈,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互换稿件协议的网站,在转载数字报纸稿件时注明“来源-天津日报报业集团-XX报”和作者姓名,未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协议的网站,谢绝转稿,违者必究。
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法律事务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