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能想到吗?演唱会跟饭馆也能成“搭子”。
打开某点评软件,搜索深夜营业的餐馆,评论区中“演唱会”的出现频率越来越高。“看完演唱会和朋友溜达到这个餐厅。一问店主,营业到凌晨3点。进店点了炸河虾、炒田鸡……”仔细想来,演唱会与饭馆“搭档”并不奇怪,“娱”是旅行的起点,后面还连着吃、住等刚需。当荧光棒“下班”,供应美食的深夜食堂自然该上岗了。大快朵颐之间,有食客慨叹,“这个时间段能吃到顺口的饭菜真的很难得”。
“吃到顺口的饭菜真的很难得”,这样的评价透露出食客们的满足。其实,这个“难得”不只是饭菜好吃,更折射出人们在深夜“觅食”成功的喜悦。“顺口的饭菜”并不少见,在天津,单是早点就花样百出,煎饼馃子、嘎巴菜、老豆腐……个个儿都是招牌。只是,当我们把场景从清晨拉回深夜,画风就有了变化,深夜食堂的市场需求不小,却远不像早点摊那样“触手可及”。有网友曾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天津的早点火了,那深夜食堂能火吗?
答案呼之欲出。吃饭,在任何时代都是头等大事。更何况,刚需之外,美食中还有最能抚慰人心的烟火气。深夜食堂恰如黑夜中的一捧“人间烟火”,带给不同的人不同滋味,也让每个夜行者感受到城市的温度与魅力。民以食为天,月色下、街巷间,扑鼻而来的香气恰如打开城市夜晚人气阀门的“钥匙”,它们与温暖的灯光、欢快的人声交融,释放出浓浓的生活味、市井气,展示着城市更加热辣滚烫、活力四射的一面。
对那些深夜下班或是凌晨上岗的人来说,行走于夜色中,在街边巷角饱餐一顿,或许就是最大的慰藉。将视角转换到游客,不妨先看一组数据。国庆假期,天津共接待游客1837.7万人次,增幅为14%。在所有游客中,一日游占比为64.8%,过夜游占比为35.2%。人气攀升显而易见,但“过夜游”数据还有提升的空间。曾有位外地游客发帖称,半夜本想与朋友出门转转,吃个夜宵,却发现整条街没几个人,周围的餐馆也都“黑灯瞎火”。不仅是夜游,对一些深夜抵津的外地人而言,比起在机场、火车站“对付一口”,能好好吃顿夜宵显然体验感更佳。深夜食堂里的一碗面、几道特色菜,或许就是游人愿意留下来、多住两晚的理由。
作为夜间经济的一部分,再火的“觅食胜地”也要有所依托。如果将夜间经济看作一个生态圈,深夜食堂往往与酒店、演唱会等消费场景相互依存,“搭子”越多,越能满足多元需求、聚集人气,激发城市的消费活力。一时火,可以靠周边业态的带动作用,一直火,则要靠自己的看家本事。练就看家本事,不只是多几道招牌菜的事,抓住人们享受美食的胃,也要抓住人们精神文化的“胃”。深夜食堂未必就是一座房子,它也可能开在露台、河边,甚至如某些创意那样,开在花丛中。等待人们的,也未必只有食物,或许还有大屏幕上精彩的球赛、活力十足的现场表演……既成为人们饱餐之地,又成为放松身心的社交场所,这样的“食堂”,具有越夜越红火的潜质。
“我就在那里等你。”这大概是每一间深夜食堂对夜行者们的呼唤。这里藏着一道道美味,也藏着一座城市的活力和人们对人间烟火的憧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