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镜头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回到首页 | 标题导航
2024年10月18日 星期五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河海育新品 津城有口福(图)
本报记者 钱进 通讯员 尤宏争 姜巨峰 彭小卫 贾磊 摄影报道
  今年,天津市水产研究所为武清稻蟹混养基地成功引入个大肉香病害少的长江蟹,金秋时节,河蟹已黄满肉肥,陆续上市。

  我市人工饲养海参获得成功。

  乌鳢已日渐成为我市一个新的优势鱼种。

  本地养殖的罗氏沼虾大量上市。

  经过“跑道”训练过的“跑道鱼”,不仅体态优美,口感也十分鲜美。

  跑道给水赋予“动能”,让鱼时刻“运动”起来。

  设施化温室内,南美白对虾开始收获。

  池塘圈养不仅增加了养殖密度,还能有效净化水质。

  设施化水产养殖基地内,大口黑鲈长势正旺。

  先进的水产养殖基地,保障产量逐年增加。

  西青区王稳庄镇先进的设施化养殖基地,从温棚到大池,实现了全天候“接力”化养殖。

  秋意渐浓,正是津城农产品开始丰收的季节。金色的稻田里,沉甸甸的稻穗下,只只青色的身影正在躁动。随着地笼网的提起,河蟹纷纷被“请出”水田、沟渠,涌向市场,走上百姓餐桌。与此同时,露天池塘、设施化水产温室,各种鱼、虾陆续长成,带来丰收的喜悦;滨海渔港,潮涨潮落间,渔获满舱……

  据水产部门统计,去年,我市水产品总产量达29万余吨。其中,养殖产量近26万吨、捕捞产量近4万吨,呈逐年增加的趋势。

  增产的背后是质量与技术的提升。天津市水产研究所科技人员告诉记者,随着新质生产力发展步伐的加快,池塘圈养、池塘多营养层级养殖、盐碱水绿色养殖、陆基高位圆池循环水养殖、稻渔多品种综合种养、“跑道鱼”技术、温棚与外塘接力等各种新型养殖技术模式在我市不断涌现并示范推广。尤其是“跑道鱼”技术,让水和鱼“动”起来,既净化了水质,又提高了鱼的品质。温棚与外塘接力,则实现了水产品“全天候”养殖,确保市民“四季有鱼”。

  同时,随着养殖技术的逐渐成熟,与逐年增殖放流,以及环保力度不断增强,我市水产种类和品质逐年增加。除鲤、鲫、鲢、草、鳙等常见鱼种外,大口黑鲈、半滑舌鳎、龙虎石斑、牙鲆鱼、鳜鱼、黄颡鱼、杂交乌鳢、中华绒螯蟹、中国对虾、南美白对虾、斑节对虾、罗氏沼虾、青虾等新品种已不再是市民餐桌上的“稀客”。更有斑点叉尾鮰、河豚、海参、斑石鲷、梭鱼、梭子蟹、淞江鲈、许氏平鮋等“珍贵品种”。甚至一些已经“绝迹”的品种也在我市重现踪影。

  十月,秋丰的渔汛如期而至,津城银鳞雀跃、舱箱可期。

  本报记者  钱进

  通讯员  尤宏争  姜巨峰

  彭小卫  贾磊  摄影报道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说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所属10报2刊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保护。所有关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及其子报子刊内容产品的数字化应用,包括但不限于稿件签约、网络发布、转稿等业务,均需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商谈,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互换稿件协议的网站,在转载数字报纸稿件时注明“来源-天津日报报业集团-XX报”和作者姓名,未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协议的网站,谢绝转稿,违者必究。
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法律事务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