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草一木一忠魂,一山一石一丰碑。9月30日,我们迎来第十一个“烈士纪念日”。在平津战役中,我军共有7000多名指战员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们的名字值得被铭记,他们的精神永放光芒。
平津战役纪念馆(以下简称平津馆)英烈厅内有一面“平津战役烈士名录墙”。每逢清明节和烈士纪念日,平津馆都会在墙上补刻新寻找到的烈士名字,让无名烈士重新“归队”。今年,在烈士纪念日当天,9位烈士的姓名将镌刻补录在“平津战役烈士名录墙”上。烈士们“魂兮归来”的路上,又有着怎样曲折动人的故事,蕴含着怎样的亲情、家国情?近日,记者在采访中,一步步走近烈士和烈士家属,揭开烈士姓名“补刻”背后的一个个场景、一帧帧画面。
郭福喜烈士 东北人民解放军38军113师338团2营4连连长 牺牲于天津战役
让英烈“回家”是神圣职责
6月中旬,吉林省“为烈士寻亲”项目组成员靳可,收到了郭福喜烈士家属提供的线索。
郭福喜烈士1921年出生于吉林省榆树县,是东北人民解放军38军113师338团2营4连连长。
“烈士家属提供了烈士证,但因为年代久远、资料缺乏,烈士的信息整理工作遇到了很多困难。” 靳可向记者讲述了其间的曲折,“我们根据烈士出生地和生前居住地的信息,查阅了《榆树县志》和《扶余县志》,但始终没有查询到更多的信息。我们又根据郭福喜烈士所在部队的信息,一点一点地查找他战斗过的足迹,同时发布寻找郭福喜烈士安葬地的视频,拓展寻找面。”
因为烈士证上的信息是在天津牺牲,于是项目组把希望寄托在了平津馆。受项目组所托,6月22日,天津志愿者麻一夫来到平津馆,然而在“平津战役烈士名录墙”上,在黑吉辽三省以及未知籍贯烈士姓名里,都没有找到郭福喜。
“于是,我把郭福喜烈士的信息资料交给了平津馆陈列保管部的工作人员。他们非常耐心、细心,经过认真核实比对,决定把烈士的姓名补刻在‘平津战役烈士名录墙’上,让郭福喜烈士长眠在他为之献出宝贵生命的地方。” 麻一夫说。
“对于烈士家属来说,找到烈士下落是莫大的慰藉,能让他们多年的思念和牵挂有了归宿。让无名烈士‘回家’,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份特别神圣的职责。对烈士的尊重和铭记,是我们这个民族的责任。相信在大家的努力下,会有更多烈士‘归来’,让他们的精神永远熠熠生辉。” 靳可说。
田正存烈士 冀热察军区独立第7师(调归东野9纵)战士 牺牲于天津战役
军史研究解开寻踪谜团
“今天,终于圆了我姥姥的梦——姥爷的名字,将镌刻在‘平津战役烈士名录墙’上。” 烈士田正存的外孙孙海东激动万分,延续了78年的思念,在这一刻找到了归宿。
田正存烈士,1922年6月出生于北京市怀柔县,1946年11月参军,在天津牺牲。
讲述起往事,孙海东感慨万分:“我母亲还不到1岁的时候,姥爷就离家参军了,从此天人永隔。几年前,因为搬家,姥爷的烈士证明书不见了,当时母亲天天沉浸在自责里,那是姥爷留给她的唯一念想。后来,心心念念的证明书失而复得。经历了这些波折,特别是母亲的记忆力日益下降,我就想趁着母亲还能记住事儿的时候,圆了她‘见见父亲’的梦。”
于是,家住北京的孙海东联系了平津馆和天津市烈士陵园,遗憾的是没有查到姥爷的名字,而事情的发展远没有想象得那样顺利。
平津馆陈列保管部副主任曹静说,从烈士证明书上的信息来看,田正存是察独7师战士,“天津市因战”牺牲,这与攻打天津战役的参战部队不相符。天津攻坚战是在1949年1月,由东北野战军发起总攻战斗,而察独7师为华北军区部队,为什么会出现在天津的战场上,到底是哪里出现差错了呢?
本着对烈士的崇高敬意和自身的使命担当,平津馆广泛找寻线索。4月下旬,河北省赤城县民政局原副处级调研员张进中到访平津馆,他不仅对军史颇有研究,还先后主持编纂过该县的4部烈士英名录,对烈士登记的相关工作非常熟悉。
最终,张进中和平津馆的同志们一起,抽丝剥茧解开谜团:田正存烈士生前部队在平津战役期间曾有过部队番号的改编,先后参加了新保安战斗和天津攻坚战,且两次战斗两个番号。1948年12月下旬,参加新保安战斗时,该部队是“冀热察军区独立第7师”,战役结束后部队补充新兵,并调归东北野战军第9纵队建制(后改编为159师),投入到攻打天津的战斗中。烈士证上登记的“7师”,应该是在记录时沿用了过去的番号。因此,可以认定田正存烈士为东野9纵战士,在天津战役中牺牲。
一个个名字背后,是一双双盼归的眼睛。让忠魂归根,是对烈士亲属的慰藉,也是对烈士的深切缅怀。
孙海东说:“烈士姓名补刻当天,我一定会带着母亲来平津馆,见证这个激动人心的时刻,圆了她老人家一生的心愿。”
赵有生烈士 第一野战军19兵团64军191师4中队11旅33团3营排长 牺牲于河北省延庆县康庄村
传递接力棒“圆梦”四代人
8月26日,记者拨通了赵有生烈士家属的电话,山西农业大学学生薄宇豪在电话里激动不已,四代人的夙愿在他的努力下终于实现了。
赵有生烈士出生于1920年,是山西省忻州市五台县人。1944年3月入伍,1948年年底在新保安战役中牺牲于河北省延庆县康庄村,曾在191师4中队11旅33团3营担任排长。
薄宇豪说,姥姥一生心心念念的就是让自己的父亲“归队”。尤其是近几年,他们频频在电视上看到烈士“回家”的新闻,寻找的心情更加急切了。薄宇豪接过了寻找太姥爷的历史“接力棒”,开启了“00后”这一代的追寻。
薄宇豪联系了北京市延庆区退役军人事务局,但没有找到太姥爷的信息。他又联系了平津馆。平津馆陈列保管部的工作人员武丽洁在查证时,又出现了困惑。“赵有生烈士证明书上的牺牲时间和牺牲地点明确无误,确实属于平津战役范畴。参加平津战役的是第四野战军和华北军区部队,可是烈士信息中的部队番号为第一野战军19兵团64军191师排长。这里为什么会有矛盾呢?” 这些疑虑并没有让武丽洁气馁,她反复查找和研究64军的历史沿革,最终确认,该军在参加平津战役时隶属于华北军区部队, 1949年6月,64军归入第一野战军建制。进行烈士登记时,可能使用了1949年6月后的部队番号。不懈的努力,铺陈开赵有生烈士的“归途”。
让英雄的生命“乐章”不再残缺,四代人的努力,四代人的念想,四代人的追寻在此刻梦圆。
李德富烈士 原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0纵队160师480团1营3连战士 牺牲于北京郊区
从“无名”到“有名”到“留名”
据不完全统计,近代以来中国已有约2000万名烈士为国捐躯,其中有名有姓的只有196万名,不到十分之一。为烈士确认身份、找到亲人,让他们从“无名”到“有名”、从“有名”到“留名”,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李德富,1930年生于黑龙江省宁安县,1947年参军,原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0纵队160师480团1营3连战士,1949年解放战争平津战役中在北京郊区牺牲。
烈士李德富的侄子李景武说:“我的叔叔李德富,一辈子没有成家,没有留下子女,为了新中国的解放事业,他牺牲在平津战役中。”
接受记者采访时,李景武道出了为叔叔“留名”的心事。“《宁安县志》上有明确的记载,我叔叔李德富于解放战争时期牺牲在北京郊区。我想,他应该是参加平津战役时牺牲的。”为此,他专程来到平津馆,在“平津战役烈士名录墙”上,看到了家乡宁安的烈士郑光熙、林青云的名字,却没有他叔叔的名字。李景武当即和平津馆工作人员沟通,并申请将李德富烈士的名字补刻在“平津战役烈士名录墙”上。
不久后,李景武从黑龙江寄来了《宁安县志》以及宁安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关于烈士李德富同志生前所在服役部队的证明、黑龙江省宁安市三陵乡兴华村民委员会的证明以及李德富生前的战友关成江的证言。李德富烈士的资料清晰,佐证充分翔实,与那些身份难以确认的烈士相比,研究补刻过程要顺利得多。
27年寻踪 我们一直在路上
“1997年开馆之初,‘平津战役烈士名录墙’上共镌刻着6639名烈士的名字,与7030位烈士的数字差距较大。由于年代久远,加上战争时期条件所限,比如记录丢失、错误、不全等等原因,还有391人的姓名没有找到,成为‘无名烈士’。”曹静说。
曹静于2003年入职平津馆,20余年来一直从事烈士查询工作。她说:“从1997年平津馆开馆以来,找到这些无名烈士,把他们的名字镌刻在‘平津战役烈士名录墙’上,成为一代代平津馆人的目标。”
战火的洗礼与岁月的变迁如同一道道锈蚀损坏的锁,为烈士家属查询就像找到和擦亮一把把钥匙。曹静认真接听每一位烈士家属的电话,仔细回复每一封信件,详细解答家属提出的所有问题,竭力帮助他们找寻烈士遗踪。
有一件事让曹静记忆犹新。2018年8月,伊永山烈士的女儿伊宏艳年事已高且手术在即,难以确定老人是否还能够等到补刻的那一天。为了不让老人留下遗憾,曹静积极协调,加快工作流程,最终在老人手术前,完成了烈士补刻工作。后来,烈士家属专程从黑龙江来到平津馆缅怀亲人。伊宏艳在“平津战役烈士名录墙”前激动地说:“今天来到您战斗过的地方,看到您的名字刻在这么庄严肃穆的墙上,70年来,我第一次感觉到我跟您在一起,紧紧相连。”当时,在场的人员无不红了眼眶。
为了那些弥足珍贵的名字,一代代平津馆人奔波不息。截至目前,平津馆历时27年,已分31批、补刻了249位烈士的姓名。“烈士的补刻工作就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为烈士正名,接烈士‘回家’,不仅是对烈士的最后告慰,也是对烈士家属的极大抚慰。为烈士寻踪,我们一直在路上。” 曹静说。
平津馆馆长姚剑波说:“这些年,我们秉承对烈士负责、对烈士家属负责、对事业负责的态度,认真核实每一位烈士的信息,及时补刻每一位烈士的名字,确保不错刻,不漏刻。我们将一如既往地做好烈士找寻和补刻工作,继承先烈遗志,弘扬革命精神,珍惜来之不易的红色江山,用好红色文化,为奋进新时代、共筑强国梦凝聚起强大的精神力量。”
■ 撰文 本报记者 刘 茵
摄影 本报记者 姚文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