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居民对养老、助餐、托育、文化、健身等优质公共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小朋友要玩耍、年轻人要健身、家长要托幼、老年人要休闲……面对各类人群的需求与有限公共场地之间的矛盾,面对社区建设所需大量资金与经费不足之间的矛盾,东丽区各街道、社区各显神通,纷纷从闲置空间的盘活中探索破解之法。
盘活引来“合伙人”
共建便民生活圈
“宝贝快点,乒乓球课要开始了!”
听说社区请来老年人大学的老师,给评剧爱好者做辅导,9点,家住华明街道第七社区的李如凤,匆匆将小孙子送到社区开设的乒乓球培训班学习后,径直来到旁边的活动室参加排练。
祖孙俩参加培训的地方,是新启用不久的社区综合服务体,占地约1800平方米。此前,这里是街道的文化中心,除逢年过节举办一些演出和活动外,平时利用率不高。
民意调查了解居民需求后,华明街道、社区尝试与第三方教育机构合作,盘活这处公建,打造集托管自习、体智能培训、健身娱乐、社区食堂为一体的综合服务体。
“提升改造后,增加了托管自习室、AI互动学习室、图书角、文体活动室、健身房、娱乐室等活动区域,还开设了舞蹈、书法、绘画、曲艺等培训课程,定期邀请老年人大学的教师和志愿者过来授课,满足社区居民尤其是‘一老一小’群体的文化娱乐需求。不仅如此,一楼还配备了老人家食堂,可以满足40人同时用餐。”华明街道有关负责人介绍。
“出门5分钟,就能参加高水平的兴趣培训班,费用还比市场价低很多。”小区居民魏兴爱说。
“托管班解决了子女托管的难题。”学生家长马婷婷说。
居民李大娘感慨:“早晨在活动中心唱完歌下楼就吃饭,真是太幸福了!”
……
目前,这个辐射周边8个社区、服务5万名居民的综合服务体,已经成为附近居民的日常“打卡地”。
社区综合服务体取名为“华明街道社区邻聚里幸福家”,第七社区党委书记范明晨说:“取这个名字就是想通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营造幸福、和谐的氛围,让居民在互动中变得更熟悉更亲近,成为一家人。”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东丽区的许多社区在盘活中,有针对性地与医疗、餐饮、就业培训等机构对接,寻找“合伙人”参与社区共建,根据居民需求,利用闲置空间引入便民、利民项目,依托第三方社会力量来运营管理,为居民提供优质服务,打造15分钟便民圈。第三方机构再把部分所得收益用于社区公益和服务,实现社区、居民、第三方机构共赢,实现社区自我“造血”功能,为推动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注入活水。
挖掘闲置“微空间”
方寸之间有天地
二三十平方米甚至更小的空间能做出什么大名堂?还真别小看这些闲置的小空间,通过有效盘活能让它们实现大作为。
华明街道第六社区有常住人口8000多人,其中37%的居民处于适龄就业阶段,但由于缺乏技能培训的平台和获取就业机会的渠道,居民整体就业率和满意度都不高。
“建一个服务居民就业创业的基地,既能提供技能培训、就业安置服务,又能实现爱心助残、助农惠民,为居民搭建‘家门口’的就业平台。”社区党委书记胡珍在酝酿着这个惠民项目的实施。
到哪里寻找合适的空间?在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有一处不到40平方米的闲置空间,因为面积有限,之前并没有被列入盘活资源的重点考虑范畴。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胡珍觉得这处不起眼的小空间完全可以做出大文章。
于是,在这间小屋里,第六社区和联建共建单位范庄党支部共同打造了“创业就业共享超市”。2024年以来,免费向居民提供职业技能培训9场,受众270人;举办就业招聘会3场,累计达成就业意向500人;为残疾人提供专项劳动技能培训和创业就业指导,安置15名残疾人就业;助农直播售卖永和大米、蓟州南瓜等特色农产品百余单,在满足居民就业创业需求的同时,探索社区助力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
刚刚过去的8月,金钟街道溪水湾第一社区“一米高度看社区”儿童之家正式投用,在提供托管、志愿引领、亲子阅读等服务的同时,还有系列兴趣培训和文化活动,为青少年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这个面积不大的儿童之家,就是由一处闲置公建改造而成的。
一些社区,尤其是老旧小区,公共活动空间先天不足。如何通过盘活微小空间,让居民享受到更贴心的服务、更便利的生活,是每个社区都在致力做好的关键实事。
闲置房屋变身“老年之家”、杂物间变身“共享书屋”、闲置门厅变身“友邻空间”、废弃车棚变身小型菜市场、闲置空地划出便民停车位……一个个“微空间”的盘活,让原本需要花大力气打造的大型服务空间化为短时间内就能完成改造的“微阵地”,实现了存量资源的高效利用。随着小区闲置碎片化公共空间得到有效盘活,一块块公共服务短板被补齐,不同年龄段的居民都能在这些改造中找到自己的快乐。这样的小改善、小更新,让幸福生活在“家门口”变得触手可及。
聚焦需求搞盘活
解锁惠民新路径
群众需求多种多样,各类闲置资源的情况也不尽相同。东丽区各街道、社区聚焦群众需求,“量体裁衣”搞盘活,尝试“公益+低偿”的模式,为群众提供多样化服务,多渠道惠民。
居住在军粮城新市镇的许多居民,都有一个念想:“住在这哪儿都好,就是没有个洗澡的地方,很怀念以前村里热气腾腾的澡堂子,泡个澡、搓个澡,真是享受啊!”
居民们的这一愿望,今年7月就实现了。坐落在军丽园29号楼的“沐汐水汇”洗浴中心,建筑面积1800平方米,可同时容纳300人次消费,19元的票价,满足大众的消费需求。
军丽园29号楼原是集体经济组织的集中办公地。根据居民的意愿,军粮城街道将部分楼层进行盘活,经过提升改造和招商,配套建设了浴池、台球厅等项目,满足大众休闲娱乐的需求。
“咱这周边有银行、超市、餐厅、药店,生活挺方便的。现在,又有了洗澡和喝茶、打台球的地儿,这日子越过越有滋味儿。”家住附近的居民喜笑颜开。
11点半一过,金桥街道悦盛园社区不久前投入运营的老人家食堂里,热闹喧嚣,取餐窗口处人流不断,小炖肉、红烧带鱼、烧茄子、素炒西蓝花、家常豆腐等四荤四素八个热菜加上两个凉菜一字排开,颜色诱人、香气四溢。
悦盛园社区里的老年人口比例接近常住居民的1/5,解决老年人及特殊群体“吃饭难”问题被列入社区的关键实事。“社区食堂建在哪儿、怎么运营能更便民?”社区党委书记魏以芳在心里默默筹划着。
在调研走访后,她把目光停留在社区内两个居民区中间的一处120平方米的闲置场地上,那里原先是个堆放杂物的仓库。魏以芳觉得这个地方就不错,两个居民区的居民到这里平均步行都不超过10分钟,十分便捷。从今年5月开始,街道、社区共同推进,将这块场地改造成社区食堂,引进专业机构进行社会化运营,为居民提供健康、营养、实惠的餐饮服务,低效空间实现了再次利用,存量资产得到有效盘活。
华新街道天欣花园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原址在临街底商,地理位置好,商业潜力大。为了让这一地点发挥出最大的便民价值,社区将党群服务中心迁移至小区位置靠里的一处公建,腾出150多平方米办公场所,将其改造成社区食堂,不仅方便了周边居民就餐,而且带来了每年4万多元的租金收入,有效提升了社区服务群众的能力水平。
华明街道把目光锁定在小区的闲置空地上,与第三方机构合作,设置旧衣物投放箱,为居民提供再生资源回收服务。居民把旧衣物放进去,通过手机扫码的方式就可以得到相应的现金红包。在与机构商谈合作之初,华明街道就把“参与公益服务,为社区建设提供支持和帮助”列入合作条款。
每一个被忽视的角落,都是“可再生资源”,都是服务阵地的“金角银边”。“闲置空间‘盘’出群众幸福感。”华明街道党工委书记马超说:“资源盘活作为社区治理的一部分,始终是要以人为本。要做到底数弄明白、闲置使用好,通过盘活,把大家需求迫切的服务搬到‘家门口’,满足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