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棋局中,政法机关如何以法治护航?当前,在津召开的京津冀政法工作联席会议给出一份成绩单。
十年来,三地政法机关先后签订加强京津冀政法工作协同框架协议等各类合作文件260余项,联合召开会议230余次,实现各层级、各领域执法司法协作全覆盖,风险联防、平安联创、治理联动,构建起联动高效的政法协同工作格局,为京津冀协同发展厚植了平安底色、擦亮了法治成色。
提供优质协同高效的政法公共服务
构建联动高效的政法协同工作格局,为的是让群众尽享法治协同带来的“同城”便利。
京津冀区域率先在全国实现“跨域立案”全覆盖,三地当事人在家门口的法院就能享受到与异地管辖法院相同的立案服务。
打破地域壁垒,极大方便了当事人诉讼。天津市民王先生在河北省张家口市滑雪时,被一名北京游客撞伤。王先生想维权,但一想到带伤还要四处奔波,他就犯了难。于是,他想到了家门口的西青区人民法院,本是去咨询,没想到“犯难事”变成了“易办事”。在法官的协助下,通过“跨域立案”机制,王先生不出天津,就顺利完成了在北京法院的立案手续。
让老百姓少跑腿,率先突破的事不止于此。随着“京津冀一体化”深入推进,三地之间人员流动越来越频繁,传统的户籍管理制度已经难以满足人民群众对高效、便捷公共服务的需求,如何方便三地居民在异地办理身份证业务?三地公安机关迅速启动申领居民身份证“跨省通办”试点工作,搭平台、建机制,探索形成一套便民服务举措。北京市通州区、天津市武清区、河北省三河市燕郊开发区先行先试“首次申领居民身份证异地受理”业务,随后在三地全面铺开,京冀户籍居民首次申领身份证,无需返回户籍地,可在居住地的天津公安机关进行办理。数字见证“协同红利”。据统计,2023年,我市受理“跨省通办”身份证首申业务4520笔,其中,涉及京津冀1218笔,占比26.94%。
当“跨省通办”事项不断拓展,一件件便利群众办事的政法服务举措纷纷出炉。新生儿落户、办理户口业务以及居住证业务更简化便捷;三地申请司法鉴定执业人员能力评估考核实行联考;三地公安机关统一涉及《居民身份证法》等38项行政处罚裁量基准职权实现“同案同罚”,“往来港澳通行证号码查询”“驾驶证审验”等38个事项实现“同事同标”;三地法院开展异地财产联动处置与联合执行,打通兑现当事人胜诉权益的“最后一公里”;62个环京检查站实行三地公安民警联合安检、邻站合并,告别“各管各”“过站拥堵”现象,车辆安检通行效率显著提升……透过一系列“马上办、就近办、一地办、一起办、同样办”的实事落地,折射出三地政法工作协同为群众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民生福利。
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京津冀
作为平安建设的主力军和重要力量,三地政法机关不断创新工作招法,夯实三地平安之基。
联合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构建“专业+机制+大数据”新型警务模式,健全联合打击区域流窜性违法犯罪、严重暴力犯罪、电信网络诈骗等机制,加强接壤地区治安联合整治,重点针对“治安洼地”开展清理清查,清整重点场所部位、及时排除治安隐患、收缴违禁物品,形成集群打整攻势,有效净化社会治安环境。
加强危险物品联合管控。联合打击整治枪爆违法犯罪,对烟花爆竹、易制爆危险化学品等重点物品加强管控,强化对易燃易爆、剧毒、放射性危险货物非法运输整治,严格依法检验邮件快递物品。
强化矛盾纠纷联调联处。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推动社会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法治化,建立毗邻区域定期分析会商矛盾纠纷形势机制,探索建立跨区域联合调解委员会,统筹发挥好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行业性专业性调解的协同联动作用。
心往一块想、劲往一处使,战果接踵而来。在打击“油耗子”深夜盗油案件中,天津警方依托京津冀一体化警务协作机制,会同河北警方开展集中抓捕,共抓获12名犯罪嫌疑人,初步串并案件300余起,涉案总价值50余万元。在办理“互花米草”公益诉讼案件中,津冀检察机关通过跨区域协作机制,互通案件线索,听取专家意见,制发检察建议,合力督促行政主管部门及时采取有效整治措施,打赢了一场外来物种入侵之战。此案也成为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的生态环境保护检察公益诉讼典型案例,为全国检察机关提供了经验样本。
十载春华秋实,十载砥砺前行。在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中,在警务联动、司法协作、服务便民、环境保护等各领域,都可以看到三地政法机关协同合作的清晰足迹,那脚步铿锵有力。不松劲、不停步,在此次召开的京津冀政法工作联席会议上,三地党委政法委联合制定了进一步纵深推进京津冀政法工作协同、加强“通武廊”地区安全工作等相关措施,同向发力、相向而行、凝聚合力,坚决筑牢首都政治、安全“护城河”,在打造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先行区、示范区的新征程上三地政法机关展现新担当。
本报记者 韩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