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人物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
讲述
南开大学学生合唱团成立29年,获近30项国际赛事金奖~~~
回到首页 | 标题导航
2024年09月10日 星期二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秦海燕 做编剧要不断地用拙劲儿(图)
本报记者 何玉新
  秦海燕

  编剧、导演。生于宁波,长在北京。北京大学艺术学院硕士。创作电影剧本《找到你》《七月与安生》《刺杀小说家》《万里归途》等,编剧、导演电影《我经过风暴》。

  从2013年的《分手合约》,到近年来的《找到你》《刺杀小说家》《万里归途》《我经过风暴》,秦海燕的创作之路越走越宽,《万里归途》也在近日获得了第37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编剧的提名。

  在今年第26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电影论坛·她影时代论坛”上,她说,她写过爱情、喜剧、悬疑、犯罪,甚至魔幻、科幻,但慢慢发现,最适合自己的还是现实题材这条路。“我找到了一种方法,先做田野调查,一个人一个人地采访,从中找故事,写故事。可能我真的是一个很接地气的人,会被现实打动,太悬浮的我触摸不到,也不会写。”

  相对于表达自我

  她更关注现实

  秦海燕生在浙江宁波,幼时随父母去了北京。她在北京长大,高中就读于北京四中,学校旁边有一家电影院。“那时候买一张票可以坐在电影院里循环看很多场,我记得是看《花样年华》,看了一下午,从电影院出来后,感觉人被吸到了异次元。”从那时起,秦海燕迷上了电影,决心要从事和电影相关的工作。

  1997年,北京大学成立艺术学系。2001年,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第一次招生,秦海燕是这个专业第一届的第一名学生。从本科到研究生,她在北大度过了七年青春。她当上了北大电影协会会长,做了两年电影放映,每个星期都要出海报,介绍了很多当时活跃的电影人到北大和同学们交流。

  大四时,秦海燕与知名导演章明合作,创作长片剧本《结果》,并担任了这部电影的执行导演。该片参加了柏林国际电影节、釜山国际电影节等电影节。2009年,她编剧的电影《新娘》入围东京独立电影节、釜山国际电影节。

  2012年,秦海燕得到了一次机会,出任爱情电影《分手合约》的编剧。这部影片笑中带泪,让很多人感念青涩的自己和单纯的情感,同时也获得了票房成功。“《分手合约》的票房很好,那么,可能投资人就希望我继续创作这种类型的电影,我写起来也相对容易。但是我不想重复自己,想去迎接新的挑战。”

  那时候秦海燕也可以做导演,但她还是选择了当编剧,因为已经结婚生女,编剧这个工作,既可以接近自己喜欢的电影,也可以兼顾家庭和生活。

  相对于表达自我,秦海燕更希望关注现实。2018年,她开始创作拐卖儿童题材的电影剧本《找到你》。她谈到自己与这个故事有关的经历——她女儿三四岁时,在超市走丢了。她通过广播找人,克制着自己的情绪,没有崩溃。10分钟后,女儿被一个营业员找到,是被别的东西吸引走了。母女紧紧拥抱,但没有抱头痛哭。在那短短的10分钟内,秦海燕体会到了从天堂到地狱的感觉,就是灼心的感觉。

  “写《找到你》的时候,也是因为感同身受。作为女性,在家庭和事业之间艰难地寻找平衡,看到身边有那么多闪光的、在纷乱复杂的生活中仍然熠熠生辉的女性,我很想写她们的故事和精神,她们太可爱了。”秦海燕说。

  她家有一个待了十几年的阿姨,像亲人一样。阿姨把自己的孩子送回原籍上学,和亲生骨肉分离,却一直在照顾秦海燕的孩子。阿姨对她说:“海燕,你放心工作吧,家里有我。你也挺不容易的,要照顾好自己。”这样的话,给了秦海燕很大的支撑。《找到你》中保姆孙芳这个角色,身上也有这位阿姨的影子。

  《找到你》由姚晨和马伊琍主演,2018年入围第21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奖最佳影片名单。很多朋友认为,秦海燕接下来可以写一部轻松一些的电影了,结果没想到,她迎接了更大的挑战,开始创作撤侨题材的《万里归途》。

  《万里归途》讲撤侨故事

  与观众的情感产生共振

  电影《万里归途》讲述了一个撤侨故事:“努米亚共和国”发生暴乱,撤侨行动刻不容缓。大使馆人手不够,原本要回家陪临产妻子的外交官宗大伟和外交新人成朗一起放弃回家的机会,冒着生命危险,加入了撤侨行动。他们逆行深入战区,营救被困的同胞,展现了撤侨路上的种种惊险时刻与感人瞬间。

  这个故事源于秦海燕2018年的采访。当时她采访了一些翻译人员,其中有一位前外交部工作人员,聊到自己的亲身经历——奔赴万里之外,不开一枪,以信念沟通,接回了上万名同胞,其中也谈到了很多特别鲜活的细节。那位工作人员略带调侃地说,自己是学阿拉伯语的,知道早晚要碰到战乱,做了这件事,再危险,也是值得的。他也说,如果不是背靠着强大的祖国,就做不成这样的事。这个故事深深触动了秦海燕,“选择做什么题材,和我当时的想法有关,当我和自己的生活、和被采访者或被描述者发生真实的情感连接的那一刻,就是创作原点的开始。”她感觉很燃,一下子有了信心,决定写一个撤侨故事。

  怎么才能把故事讲好呢?秦海燕总结出一套方法,其中最重要的是采访。“从创作本身的流程来说,需要有采访这一关,积累素材。在这个基础上,再用电影的语言去表达。”定下大方向后,秦海燕和团队进行了大量采访,才发现,撤侨的故事对外交部的工作人员来说并不特殊,而且,他们对祖国的热爱、对同胞的守护、对职责的坚守,传递出了一种强大的力量。

  秦海燕说,采访之后都会面临一个问题,就是怎么处理这些真实的素材,“不可能拍成纪录片,把它类型化和戏剧化的边界到底在哪儿?最难拿捏的就是这部分。要在真实感和传奇感之间找平衡,不能失真。”

  监制王红卫说,在人物和戏剧性之外,好像还少了点儿什么有意思的东西。秦海燕也在思考,什么是可以超越文化的、人类共通的东西?于是想到采访时,有人提到《一千零一夜》里面有一个核心的意象,就是只要故事继续讲下去,就可以停止杀戮。秦海燕把这个概念放进剧本,片中宗大伟给小女孩讲故事,只要故事讲下去,就不会出现死亡。

  《万里归途》上映后,有外交部的工作人员和家属表示,看到电影非常感动,内容非常真实。这些反馈,让秦海燕觉得做这个电影很有意义。“说到底,我觉得电影故事就是要让自己的情感和观众的情感产生共振和连接。”她说。

  家暴题材《我经过风暴》

  其核心是讲亲密关系

  迄今为止,秦海燕最具个性化标签的作品,是家暴题材的《我经过风暴》。为什么要拍这样一部电影?她说:“大概要追溯到2019年的一天晚上,我一个很要好的朋友打电话给我,说她被家暴了。我非常震惊,赶到她家时,她已经报了警。我目睹那一幕,看到了夫妻两个人的愤怒和狼狈。他们是中产高知家庭,我朋友经济独立,但她面对这样的事,也是无力招架。”

  第二天,秦海燕跟制片人开会,讨论另一个剧本,可能是前一天受的刺激太大了,她忍不住把这个事情讲了出来。制片人说:“你拍吧,你一定要拍出来,让更多的人看到,而且你可以来做导演。”秦海燕也觉得自己好像有一种使命感,要把这种苦难讲述出来,于是开始创作《我经过风暴》。

  她去了很多城市、乡镇,采访相关当事人、打家暴官司的律师、帮助妇女的志愿者、基层警察,总共二三百人,积累了上百个案例。有一个生活在一线城市的女性,赚得比丈夫多,是家里的经济支柱。丈夫为了维护所谓的家庭地位,就用家暴的方式控制她,限制她每个月只能花200块钱,超过了,就会对她使用暴力。还有一个男医生,施暴时会巧妙地避开妻子身体的要害部位,能让她感到剧痛,但连伤都看不出来。

  也有很多全职妈妈,每天24小时待命,去做着好像理所应当的事,但没有工资。秦海燕联想到自己:“我也是一边写剧本一边开会,同时刷着手机下单买菜,每天都是这样的生活。我觉得,女性真的是一束光,她们撑起了很多家庭。”

  《我经过风暴》的故事表面上是在讲家暴,但它就像是一个洋葱,剥开它,会觉得眼睛刺痛,但真的剥开又会发现,里面包裹的其实是一个婚姻故事,一个家庭故事。家暴不仅仅是一种暴力,它的核心是一种亲密关系中的控制方式。

  夫妻关系是一种修行

  拥抱所有的生活和情感

  《我经过风暴》是秦海燕第一次当导演。她将准备工作做到极致,前期和分镜师、摄影师沟通,开拍前准备了详细的故事板,所以现场工作很顺利,甚至还提前杀青了。她的体会是:“导演和编剧不一样。相对来说编剧还是个人的表达,而导演面对的是一个组织生产执行的过程,要和很多人打交道,涉及各种琐碎而庞杂的事,并不只是一个简单纯粹的艺术创作过程。”

  电影路演的时候,很多年轻的女性观众感叹:“完了,更不敢谈恋爱了,更不想结婚了,结不了一点儿了。”有评论说:“《我经过风暴》像手术刀一样剖析女性的困境,而这个女性可能就是现实中千千万万的人,她们的生活表面看可能是光鲜而正常的,但内心却是千疮百孔,有很多不可言说的伤痛,这些都被秦海燕写了出来,拍了出来。”而在秦海燕看来,夫妻关系是一种修行和成长的机会,怎么能害怕面对呢?要拥抱所有的生活和情感,要热烈地、勇敢地去生活。这也是她想通过这部电影表达的东西。

  直到一年后,秦海燕还收到了一条私信,是一个家暴受害者,本来她觉得证据不足,看过电影后,她决定继续努力,看到片尾打出的救助组织名字,她也联系了他们。秦海燕说:“好像我还蛮有使命感的,我们做这个事情还是蛮有意义的。”

  拍完《我经过风暴》,来找秦海燕写剧本的导演少了。秦海燕想:“可能是他们觉得我可以自己做导演了。”但她其实还是很想做编剧,“我很享受编剧创作时那种平地起高楼的状态,在写作时是有快感的,会上瘾。”

  秦海燕也涉足了电视剧的编剧。“这几年电视剧越来越电影化,信息浓度高了。观众在进步,创作者也在更新迭代。”《消失的孩子》改编自悬疑作家贝客邦的小说《海葵》,以一个孩子的离奇失踪为引子,将三个不同的案件编织在一起,最终揭开罪案谜底。该剧也保持了秦海燕一贯的风格,既有悬疑片的外壳,又有很强的女性关照。

  谈到做编剧这些年的心路历程,秦海燕说:“从我入行开始,到逐渐找到自己擅长的方向,整个过程中,我遇到过非常多的挫折,也会在某一个阶段为自己鸣不平——我都这么努力了,怎么还遇到这么多问题?其实,要成为一个能在这一行站得住脚的编剧,确实要问一下自己,对这件事有多热爱,愿意为此付出多少?”

  今年3月,她的第二部自编自导的电影《没病谁谈恋爱啊》正式立项。这是一部科幻爱情片,讲述一位失恋女性用新型网络心理治疗方法,开启一段奇异的旅程,重新学会爱的故事。秦海燕说:“这几年我也在体察大家的情感状态,我感觉,大家都还挺需要被拥抱的。我干嘛老是拿手术刀去扎别人,是不是每次扎得有点儿狠?我也在反思自己。所以我接下来做的东西,就是想让大家感受到温暖,它跟我们当下社会的情绪有关。”

  秦海燕访谈

  故事就像一粒种子

  需要创作者精心培育

  记者:对于女性编剧来讲,创作女性题材的作品是一种必然吗?

  秦海燕:可能是近些年我越来越愿意诚实地面对自己,所以创作上关于女性角度的东西会比较多。角色的困境,某种程度上也是我的困境;她们经历的痛苦,也是我在经历的。因此创作时候就会有一些融入。

  记者:您在创作一个故事的时候,是如何推进的?

  秦海燕:作为编剧,可能要与故事里的人物共情,或者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人和事,移情到故事里的人物身上。故事就像一粒种子,需要创作者把它种下去,精心培育,把人物、情节填充搭建起来,就会有冲突,有和解,逐步产生情感,最后成长起来。

  记者:您觉得怎么才能成为合格的编剧?

  秦海燕:作为创作者,天赋非常重要,但天赋不足以支撑一个人成为职业编剧。我虽然20岁出头就开始写剧本,而且投拍了,但回过头再看,就觉得有很多稚嫩和缺憾。做编剧需要技巧,电影、电视剧都有它的规律。技巧需要多年的训练,可能一个编剧是需要10年才能成熟的,写到10年,才有能力去把散落在大海里的珍珠捡起来,去重新梳理、组织。编剧这一行,有点儿像以前那种老手艺,要有一颗很大的心脏,不断地用拙劲儿,不断地写,就能抵达。

  记者:剧本写完了,耗尽心血,但最后没能投拍,是不是特别遗憾?

  秦海燕:编剧是大的工业流程下面的一环,“尽人事、听天命”的东西也很多,写出来也不一定能拍出来。

  记者:改编和原创,您更喜欢哪种?

  秦海燕:改编的话,需要针对不同的项目做不同的对待,有的是有一个核心故事的动机,有的最后可能只剩一个名字。不破不立,要把改编也当成原创,找到能够连接你和观众的那个点。

  记者:写到什么程度,您会觉得这是一个好剧本?

  秦海燕:创作阶段比较顺利的、比较浑然天成的作品,在面向观众的时候,可能票房或口碑也会比较好。所以,诚实地表达自己,结合自己的一些困境来创作,会达到更好的效果。

  记者:您有没有什么写作的诀窍?

  秦海燕:做职业编剧,要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每天要有种仪式感,让自己坚持写几个小时。一直写,不管成败,不断地练习。另外就是作息规律,早睡早起、吃好睡好是朴实的道理,不要熬夜。认真生活这个事情还是蛮重要的,用诚实的态度对待自己、察觉自己。对他人,要用平视的眼光去观察。那些发生在生活中的喜怒哀乐,都要去经历,用写作去拥抱这些现实,感受生命的成长。我觉得,什么样的生活向我扑面而来,我就向什么样的生活走去。

  (图片由上海国际电影节提供)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说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所属10报2刊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保护。所有关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及其子报子刊内容产品的数字化应用,包括但不限于稿件签约、网络发布、转稿等业务,均需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商谈,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互换稿件协议的网站,在转载数字报纸稿件时注明“来源-天津日报报业集团-XX报”和作者姓名,未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协议的网站,谢绝转稿,违者必究。
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法律事务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