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评论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渤海潮~~~——从“一”字看改革③
思想会客厅~~~
金之平视线~~~
深一度~~~
漫话~~~
评论员在现场~~~
评论员在现场~~~
基层声音
本报与各区融媒体中心联合推出~~~
回到首页 | 标题导航
2024年08月14日 星期三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深一度
真是“野人”惹的祸?
闫丽

  最近,你的朋友圈是不是已经被“旅游秀”霸占?暑期过半,国内旅游市场热度不减,旅游业态也不断出新,但有些新意带来的也许不是惊喜,而是惊吓——

  走在一个山峦峻秀的自然景区,突然跳出三五个蓬头垢面的野人,嘴里不时发出呜呜呜的声音,这不是拍电影,而是在一景区上演的真实场景。不久前,辽宁一景区招聘演员,工作内容是“扮野人吓游客”,引发热议。类似的景区“整活”还有不少,被压在所谓“五指山”下的“孙大圣”很忙,每天在景区接受游客投喂,短短数月长胖了十几斤;一群“赶尸”人闪现著名景区,看见游客还会大跳“科目三”……

  为了吸引游客,有的景区使出浑身解数,花式“整活”,但有些“创意”看起来热闹,却用力过猛,“跑岔了道”。有的角色工作中存在高风险,易发生安全事故;有的则哗众取宠,引起游客反感。

  有网友说得好,文旅发展需要眼球,但不能走向“眼球经济”。独特新奇的角色设定,可以在短时间内“拿捏”部分游客,但当噱头大于实质、作秀大于创意,人们对这些“花样”司空见惯、审美疲劳,甚至体验之后产生被欺骗之感,景区还会有长久的人气吗?制造一时流量容易,造出影响力、吸引力和游客“黏性”却极具挑战性。

  文旅更新,更出质感,很重要。这种质感,可以是精致的表达、浓郁的文化味,也可以是独特的体验感。今年年初,西安大唐不夜城千人齐颂《将进酒》的场面走红网络。台上是身着古装、风度翩翩的“诗人李白”,台下是记录精彩、参与其中的各地游客。这种“独一份”,可以藏于文化深处,也可以存在于山水之间。在浙江乌镇,有个被称为“更适合中国人的主题乐园”。其中,从摇橹船夫到灶边厨师,从枕河人家到水畔老人,大多数是游客“角色扮演”。这样的景区,也是活着的博物馆。独特又真实的体验,带给游客的是文化、是乡愁,也是长留心头的念想。

  旅游很多时候也是一种文化体验。让文化向下扎根,让体验向上生长,这样的文化之旅很难不令人心动。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说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所属10报2刊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保护。所有关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及其子报子刊内容产品的数字化应用,包括但不限于稿件签约、网络发布、转稿等业务,均需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商谈,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互换稿件协议的网站,在转载数字报纸稿件时注明“来源-天津日报报业集团-XX报”和作者姓名,未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协议的网站,谢绝转稿,违者必究。
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法律事务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