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天津重要讲话中明确提出“四个善作善成”重要要求,强调提高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是建设现代化大都市的重大任务。要践行人民城市理念,把保障居民安居乐业作为头等大事。提高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提升科技创新水平,树立生态文明理念、注重城市文脉历史积淀,为人民创造更加幸福的美好生活。
以人民为中心,彰显城市温度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城市是人民的,城市建设要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让人民群众生活更幸福。一方面,听民意、解民忧。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统筹做好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方面工作,推进服务供给精细化,找准服务群众的切入点和着力点,让群众看到变化,得到实惠。同时,把加强基层党的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作为贯穿社会治理和基层建设的一条红线,深入拓展区域化党建,着力破解制约基层治理效能提升的突出问题,让基层治理更有温度,让百姓幸福更有质感。另一方面,汇民智、聚民力。搭建多方参与的议事协商平台,充分发挥多元主体在政策宣传、民情收集、推动发展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最大限度地吸纳民众意见,为推动城市社区建设汇聚最广泛的力量。完善办事公开制度,拓宽基层各类群体有序参与基层治理渠道,保障人民依法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引导利益相关方为实现共同的城市社区治理目标而良性互动,凝聚治理共识,汇聚治理合力,从而切实有效推进协同治理。
以科技创新为驱动,提高城市智慧化水平
加快数据赋能、技术赋能,让城市更加宜居、更具韧性、更有智慧,进一步激发城市活力,彰显城市魅力,增强城市吸引力。首先,创新完善科技创新体系。聚焦国家科技创新高地建设,推进实施“高标准建设天开高教科创园”“构建高水平实验室体系”“建优建强国家级创新平台”“加强应用基础科学研究”等重点任务。全力推动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组,高标准推进海河实验室建设,构建高水平实验室体系。持续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等科技领域重点改革,建立科技成果分类评价体系,完善科技奖励、股权激励等机制。其次,合力破解科技创新难题。建设国家科技创新高地,建立使命驱动、任务导向的高水平实验室体系,推动国家级创新平台提质、增效、扩容,加强应用导向的基础研究,培育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升科技支持产业发展能力,围绕传统产业提质发展、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未来产业前瞻布局,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支持培育科技型企业,完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大力发展科技服务业,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融合发展。最后,提高科技人才培养质量。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对接我市重点产业调整学科专业设置,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建设服务产业特色学科群,试点组建产教联合体和产教融合共同体,创新人才培养方法、机制和模式,加快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以生态文明理念为指导,助力城市绿色化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城市发展不能只考虑规模经济效益,必须把生态和安全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统筹城市布局的经济需要、生活需要、生态需要、安全需要。首先,完善制度,持续提升节能管理能力。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盲目发展,科学开展拟建高耗能项目分析评估。编制绿色技术推广目录,组织节能技术产品推广活动。发挥节能专项资金引导作用,推动实施节能技术改造,推广高效节能设备产品,推行合同能源管理模式,支持重点节能项目。其次,优化结构,构建低碳型能源、产业和交通体系。加快构建绿色重大工程项目、绿色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绿色工业园区、绿色工厂、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绿色低碳产品一体的绿色制造体系。将提升资源利用效率,作为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核心关键,持续优化能源结构、产业结构、交通运输结构,夯实能源资源节约的基础,一体推进能、水、粮、地、矿、材等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全面开展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和“无废城市”建设,形成能源资源节约的合力。最后,共建共享,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推动城乡建设领域绿色低碳发展,补齐社区市政配套设施短板,改造燃气老旧管网、供热老旧管网。营造绿色低碳氛围,完善生活垃圾分类制度体系,打造公交都市建设示范城市,不断提升绿色出行比例。畅通绿色低碳产品产供销链条,推进重点领域消费绿色转型。
以城市文脉为积淀,打造城市特色化名片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城市文脉传承有助于打造共同精神家园、凝聚强大向心力、激发持久建设热情、培育高度文化自信,切实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一是推动天津历史文化融入居民日常生活中。注重让延续城市文脉的成果惠及当地民众。通过提升改造配套设施、加深生产生活融入度,让历史文化名城充满鲜活的市井气息。让红色文化、工业遗产以及老树、老街、老物件等,发挥生产和生活方面的实在作用和特殊价值,既要保护好城市的历史文化遗产,塑造出独特的城市风貌,又要实现文化的创造性发展和创新性转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二是推动天津历史文化融入城市建设中。确立城市文化主题,保证历史文化的整体性、创意开发的有序性和规划设计一体化,让天津城市建筑、人文景观、人居环境,更具辨识度和审美性。同时,进一步健全发掘、阐释、利用历史文化资源的制度机制,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统筹抢救性保护、预防性保护和数字化保护,讲好天津故事,传承革命精神,彰显时代风貌。三是推动天津历史文化融入文旅产业中。通过再现历史场景和记忆、营造有内涵的公共文化空间,让市民在时尚消费中,找寻文化之根和文明之脉,打造具有鲜明特色和深刻内涵的文化品牌,持续推进都市型、年轻态、人文韵的城市旅游建设。
(作者为天津社会科学院政府治理和公共政策评估研究所副所长、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