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徐杨)从市卫生健康委昨日召开的“强基层、提能力、促发展”新闻发布会上获悉,我市将进一步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在强化社区医院住院服务能力、推进基层特色专科建设、推动大医院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基层、搭建医疗联合体及专科联盟基础上,通过拓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质效、探索慢病多病共管新模式、提升医养结合服务水平等举措,推动基层卫生健康高质量发展,逐步实现以治疗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
市卫生健康委副主任刘先夺介绍,为全面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我市持续推动优质服务基层行和社区医院建设,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科室设置,强化社区医院住院服务能力,目前全市268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卫生院中有263家达国家优质服务基层行基本标准和推荐标准,社区医院建设已达67家。在加强全科医生队伍建设和标准化全科门诊建设的同时,全市还推进基层特色专科建设,目前已建立241家基层胸痛救治单元、92家社区疼痛门诊、79家呼吸慢病门诊、178家基层慢病管理中心。
我市还推动大医院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基层,以“一对一”为主、“ 一对多”为辅的形式进行支援帮扶,目前已有22家市级三级综合医院和专科医院300名副高级职称、中级职称医师下沉到区属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工作。同时,先后组建胸痛、神经、糖尿病、儿科等23个市级西医专科联盟,以专科协作为纽带形成多机构、多合作形式的医疗联合体,助推分级诊疗实施,让有需要的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医疗服务。
为了让群众就近享受到更加优质、便捷的健康服务,我市将聚焦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优化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健全以区域医院为龙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为枢纽、社区卫生服务站和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补齐医疗应急和传染病应对及儿科等短板,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质量。
在市内六区、东丽区和滨海新区推进城市医疗集团建设,在宁河区等8个涉农区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推进二级以上医院门诊号源等优质医疗资源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下沉,让群众就近享有优质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同时,围绕方便居民就医、优化服务提供、简化就医流程、改善服务体验、做好慢病管理、提升签约感受6个方面,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落实落细方便居民基层取药、延长服务时间等具体举措。
推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由全科向各专科拓展,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向二、三级医院拓展,公立医疗卫生机构向民营医疗机构拓展,团队签约向与医生个人签约拓展,固定1年签约周期向灵活签约周期拓展,管理慢性病向慢性病和传染病共管拓展。通过深化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六个拓展”,提高居民对家医签约服务的感受度。
在河西区和西青区开展慢病管理试点工作,探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慢病多病共管新模式,从慢性病单病种逐步转向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和精神心理等多种慢性病协同管理。
围绕“一急、两转、三提高”,扩宽基层医养结合服务内涵,提升医养结合服务水平。“一急”是持续推进“1+6”急诊急救体系建设,畅通急救通道,保障老年人患病及时处置。“两转”是聚焦老年人医养康养需求,逐步将医养结合机构纳入医疗联合体,打通双向转诊通道,推动医疗、康复、护理双向流转,推动专业护理、医疗服务向家庭延伸。“三提高”是,提高居家入户医疗服务水平,支持有条件的医疗卫生机构为居家失能失智、慢性病、高龄、残疾等确有困难的老年人提供家庭病床、上门巡诊等居家医疗服务;提高社区医养结合服务水平,鼓励有条件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医养护一体化床位,持续为老年重病患者提供安全、有效、优质的“医疗+养老+护理”服务;提高医养结合人才队伍专业化水平,重点对我市医养结合机构管理人员、医生、护士等专业技术人员开展培训,加快培养适应我市人口老龄化进程的老年医学专业人才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