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人物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
讲述
1998年,于宝林先生召集七名相声艺人,重返燕乐升平舞台~~~
回到首页 | 标题导航
2024年06月11日 星期二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李莉 对京剧始终怀有热忱(图)
本报记者 张洁
李莉 1946年生于天津,1965年毕业于天津市戏曲学校,进入天津市京剧团(今天津京剧院)。常演剧目有《铁弓缘》《樊江关》《白蛇传》《乾坤福寿镜》《四郎探母》《汉明妃》等。
李莉(左)主演《芦花淀》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李莉是天津京剧院国家一级演员、天津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可以说,她是为京剧而生的。她的嗓音清脆刚劲,扮相清亮大气,无论妆容还是服饰,都透出一股英气和庄重之美。她的表演既有文戏的细腻内敛,又有武戏的刚健豪放,展现了京剧艺术的无限魅力。岁月如流水,尽管李莉已步入古稀之年,但她的热忱丝毫未减,坚持通过教学为京剧艺术培养新生力量,保持着旺盛的艺术生命力,令人赞叹不已。

  不顾家人反对投考戏校

  青衣、花旦、小生都能演

  李莉自幼在天津南市长大,她的父亲是小商贩,在艰苦岁月支撑起九口之家。李莉在家排行老二,她天生丽质,仿佛注定要与舞台有所交集。她回忆说:“我父亲有一个朋友是老中医,喜欢京剧。那时,我的家里人谁不舒服了,就把他请来看病,看完病就坐下来聊京剧,时不时还教我唱上几句。我姥姥也是戏迷,有空就带我去看戏。”

  扶新京剧社是1951年组建的私营剧社,在南市共和戏院演出,主要负责人为张铭禄、赵松樵、董景阳(小盛春)。常演剧目《佟家坞》《追韩信》《路遥知马力》《风波亭》《走麦城》《十八罗汉斗悟空》等。天津市京剧团成立后,1956年,扶新京剧社改称“天津市京剧团扶新分团”(1958年易名为天津市塘沽京剧团)。

  上小学的李莉,通过同学的关系,有机会走进扶新京剧社的后台,见识到演员们的辛苦训练,感受到京剧的魅力。“我从小就看小盛春先生演出,这位精彩绝伦的美猴王大师把我带入了从事京剧艺术的道路。”她回忆,小盛春先生那高超的艺术、深厚的功底,塑造的那位活灵活现的孙悟空美猴王,让所有人叹服。“他的扮相跟孙悟空的形象非常贴近,大家都说他是个大猴,尤其一上场,在九龙口抬右腿站立,左腿勾脚抬着,4分钟左右纹丝不动,那神气,一下子就把观众吸引住了。台下掌声三起三落,随后的撩袍、脱袍等各种猴的形态逐一展现,真是美不胜收。他在《八仙斗白猿》中的反背宝剑入鞘、翻跟头接棍儿,特别是《十八罗汉斗悟空》中的棍挑十八件,都堪称绝活。在他之后,我再没看到过舞台上有这样的绝技表演。”李莉还记得有一次在戏院后门看见了穿便装的小盛春先生。小盛春先生笑着问她几岁啦?她真没想到,美猴王竟然那么和蔼可亲。

  李莉还跟著名单弦艺术家石慧儒的女儿是好友,由此接触到曲艺,石慧儒收她当了干闺女。共和戏院、黄河剧院、淮海影院、聚华戏院、群英戏院、南市影院……这些剧场戏院都给李莉留下了深刻印象,戏台上那些光鲜亮丽的角色,在她心里生根发芽。

  1957年年底,天津市戏曲学校京剧班招生。父亲那位中医朋友来到李莉家里,拿出一张刊登着招生启事的报纸,建议李莉去报考。家里人反对,因为家里没有干这个的,而且学戏非常苦,过去唱戏的地位也低。但李莉叛逆又倔强,决定追随梦想,找邻居和父亲的助手借钱交报名费。她唱了一段《苏三起解》,成功考入戏校。“入学后我才得知,共有超过1000人报名考试,最终只有30名学生被选中,其中仅有4名女生。”李莉感慨说,在她们那一届京剧班中,至今仍活跃在舞台上的女演员,只有她一个人了。

  当李莉真正开始接受严格的科班训练时,困难和挑战也接踵而至。由于她学戏的年龄较晚,在练基本功时感到特别辛苦。学校的严格管理和高强度的训练让她一度想要退学,但最终还是坚持下来,更加努力地练功。她的嗓音条件并不理想,声乐老师给她鼓劲儿:“你不是没嗓子,是没方法。要找到好的方法,必须比别人多付出、更努力。”老师每天早晨带着她练声,李莉也总比其他同学更早起床。她也记得自己跟随陈凤禄老师学毯子功,60岁的陈老师每天很早就到学校给她上课。“陈老师的教学方法特别好,帮我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在一次搬腿训练中,李莉肌肉拉伤,但课程紧张,老师的要求也严,她不得不继续训练,留下了永久性的伤痛。另外就是练口齿,她每天对着墙练发音和绕口令,在嘴里咬着一根筷子练吐字。她说:“演员要有伶俐的口齿,磕巴、大舌头、齿音字、口音重,都会影响表演,把这个字儿,把这句话,把这腔儿念清楚以后,才能应付台上的念词儿。”

  最初李莉跟随谷玉兰、于紫仙、杨荣环等名师学青衣、花旦。一年多后,同班一名小生男演员变声,校长发现李莉身材高挑、模仿能力强,便让她试着学小生。李莉继续下苦功夫,初演《辕门射戟》,很多观众竟没察觉到她是女演员。在小生行当,她得到张连昌老师的指导,又跟随杜富隆、王世霞等老师学了《雅观楼》《群英会》等文武小生戏。一番磨炼,李莉不仅擅长花旦、青衣,还能演小生,成为京剧界难得的“跨界选手”。

  18岁出演《江姐》

  拜名师学尚派艺术

  1964年,尚未毕业的李莉得到了一个机会,借调到天津市京剧团,在《江姐》中出演江雪琴。回忆这段经历,她说:“剧组来学校挑演员,看了我们演的《黛诺》,觉得我身上有一种革命气质。”

  接下来就是紧张的排练。在中国大戏院练功厅,墙上挂着渣滓洞集中营的照片,仔细观看、琢磨照片中的场景,让李莉对角色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她回忆:“我们只用了114个小时就排完了这出戏,戏中的船工号子是王莘同志设计的。整场戏从头到尾全是唱,那年我才18岁,因为上学时天天吊嗓子,基础好,所以能应付得来。”

  李莉出色地塑造了一位机智果敢、威武不屈的女共产党员形象,备受好评。这出戏参加了1965年5月1日开幕的天津市戏曲观摩演出大会,她脱颖而出,毕业后正式加入天津市京剧团。

  1971年,李莉结婚生女不久,还在休产假,却要面临事业与抚养孩子的两难选择——剧团派她去上海研究《海港》的修改稿,但女儿适应不了牛奶,喝完就吐,她决定带着女儿一起走。到上海后,她把女儿寄养在丈夫的姨妈家,自己去工作。女儿常饿得大哭,只能吃奶糕粉解燃眉之急,这种状态持续了一个半月,直到李莉完成工作。

  那段时期,李莉在多部现代戏中出演重要角色,包括《阮文追》《海港》《红灯记》《沙家浜》《芦花淀》《平原游击队》等。特别是在《芦花淀》一剧中,她的表演深得业界和观众的认可。该剧在华北地区戏剧汇演中获得优秀剧目奖。1971年夏天,李莉出演京剧电影《芦花淀》,出色的表现为她赢得了“女一号”的外号,也让她在艺术道路上积累了宝贵经验。

  上世纪80年代初,随着传统戏剧演出的恢复,李莉站在了新的艺术起点上。她在天津戏校所接受的严格训练以及在现代戏中积累的丰富经验,成为她宝贵的财富,让她在戏曲舞台上游刃有余。她主演了一批不同行当、不同流派的旦角戏,包括《贵妃醉酒》《霸王别姬》《玉堂春》《辛安驿》等剧目,还有《佘赛花》《昭君出塞》《李慧娘》等文武并重的戏。她也演过小生戏,在《群英会》里扮演周瑜,在《吕布与貂蝉》里扮演吕布。另有《铁弓缘》《谢瑶环》等女扮男装的戏,以及《香妃》《司马执剑》《三探圆明园》等新编古装戏。她总结说:“只有戏路开阔,塑造角色才会得心应手。”

  1981年,李莉拜孙荣惠先生为师,正式继承尚派艺术。尚派是京剧著名流派之一,尚小云先生以其“铁嗓钢喉”著称于京剧界,尚派以中气充沛、调门高亢、久唱不衰而备受推崇。其后,在《乾坤福寿镜》《昭君出塞》《玉堂春》《四郎探母》等剧目中,李莉成功演绎了角色,准确地体现了尚派的艺术特色,得到广泛赞誉。她又向李喜鸿、崔荣英等老师学艺,进一步深造。

  对尚派以外的其他流派,李莉仍和当年一样博采众长。名家陈永玲从甘肃来天津演出,李莉特别欣赏他在《醉酒》里塑造的杨贵妃形象,前去拜访陈永玲,虚心求教。陈永玲去北京,李莉追到北京,跟他学会了《醉酒》这出戏。她还跟杜近芳学过《谢瑶环》,跟关肃霜学过《大英节烈》。

  凭信念与热爱战胜病魔

  被观众赞为“第一萧太后”

  1991年,李莉参加第二届全国中青年京剧演员电视大赛,获得中年组最佳表演奖。然而,正在事业蒸蒸日上之际,她却遭受了重大打击。1992年,计划去香港演出前,她因病住院,又查出罹患乳腺癌。这年6月的一天,她做手术根除了癌细胞。当天麻醉药效过后,琴师正好来探望她,在丈夫的帮助下,李莉坐了起来。她回忆:“那一坐,我又活了。人有自愈能力,我心里就有一种我一定能好的信念!”

  第二天,李莉带着引流管在病床上活动,把丈夫吓了一跳。她说:“若不尽早活动活动,伤口容易粘连,万一造成肌肉萎缩,往后怎么上台?”又过了一天,她挣扎着下床,借助墙壁一点一点往上伸举手臂。刀口疼得钻心,丈夫心疼她,她却不在乎,说当初学艺练功吃的苦更多。大夫婉转地告诉李莉,尽管手术很成功,但将来也很难登台唱戏了。李莉不以为然,她坚信自己一定能重返舞台。

  不到半个月,李莉的胳膊就已经能舞动自如了。出院后她定期化疗、放疗,由于药性反应导致厌食、呕吐,便强迫自己拼命地吃,吐了接着吃,因为吃得越少,身体越难复原。同时她也在家里忍痛跑圆场、练水袖、耍刀舞剑,身体稍稍稳定之后,便立即返回剧团参加排练。

  那年11月,李莉在香港登台,演出了《乾坤福寿镜》《白蛇传》两出戏,表演了甩袖、翻袖、托袖、双云手、水袖花等水袖技巧,展现出精神抖擞的舞台形象。演完最后一场戏,观众伫立台前为她鼓掌、送花。这时主办单位的负责人走上舞台,把李莉是一位癌症患者,刚刚做完手术的情况介绍给观众。全场观众为之感动,掌声经久不息。这背后付出的努力、承受的痛苦,只有李莉自己知道。

  随着年龄的增长,李莉不得不减少了剧烈运动,但仍坚持在台上完成表演。就在不久前,一台热闹非凡的《四郎探母》在南京上演。演出打破地域和剧团界限,李莉与天津市青年京剧团老生卢松,北京京剧院老生杜镇杰、青衣张慧芳共演该戏。剧院内座无虚席,二三十岁的年轻戏迷占八成以上,甚至有不少人拖着行李箱赶来看戏。李莉登台后,从容不迫、不怒而威,衬托出萧太后的气势,再加上顿挫有节、刚柔相济的行腔,颇有当年尚小云先生的风采。尤其“回令”一场与铁镜公主的对唱,更是声情并茂、铿锵有力,把萧太后演绎得惟妙惟肖。观众边看戏边在社交平台留言感慨,评价李莉“不愧是第一萧太后”。谢幕返场时,台下的欢呼声此起彼伏。散场后外面下着雨,观众仍不肯走,在后台出口等着名角儿签名。

  李莉说:“观众说我是‘第一萧太后’,实在过誉了。但起码给了观众一种享受,我内心就很满足了。萧太后这个角色没有很多的蹲起动作,主要是脚步,我还能演,以后我也会慢慢为这个角色润色,继续提高表演水平。”78岁高龄的李莉始终怀有一颗热忱之心,在传承尚派艺术、弘扬国粹京剧的道路上一直不曾停下脚步。愿她的艺术青春常在,桃李芬芳遍开。

  对话李莉

  着重四功五法

  别过早强调流派

  记者:作为演员,如何看待不同流派的差别?

  李莉:当初我在学校学戏,并没有严格地去学某个流派,只是会传承特定的剧目。实际上,无论唱哪个流派,都需要具备发声技巧、动作姿态以及腰腿的基本功。这些共性的东西都是必须扎实掌握的,否则流派的特点就无法体现出来。我时时记得老师杨荣环先生的话:“无论演什么戏,都应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

  记者:您如何理解尚派艺术?

  李莉:尚派艺术文武并重,《武家坡》《大登殿》《汾河湾》《玉堂春》等尚派的文戏代表作,总是格外感动人,演员演得逼真,观众看得明白,台上、台下有交流,有互动;尚小云先生的武工,在四大名旦中独树一帜,最为人称道。尚小云先生在新编剧上做了可贵的探索,打破了以往京剧旦行专门讲究贞女节烈的道德评判标准,引发出侠、义、刚、健等内涵,颇具时代意义。他对艺术精益求精,对京剧艺术的传承用尽心血,培养了一批优秀的人才。

  记者:对于传承尚派艺术,您有哪些想法和实践?

  李莉:我深知自己的责任和使命,坚持“不走偏道”,严格挑选有潜力的学生,重点培养他们成为能够继承和发扬尚派艺术的可用之才。我曾应邀到北京戏校传授尚派技艺,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艺术心得和经验传授给学生。授课结束后,也会继续关心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演出进行加工排练。因为我个人的成长就渗透着老一辈京剧表演艺术家的心血,我永远不能忘记,是他们为我打下了扎实的基础,是他们的悉心教授让我学到并继承了这门国粹艺术。京剧不仅是我的热爱,更是我的责任。我想为京剧多做一些事情,哪怕是搞搞讲座,也算老有所为吧!

  记者:您教学生时,有没有独到的方法?

  李莉:我带学生,主要是引导他们正确认识自己学京剧的态度。不能怕苦、怕累、怕挫折,要有为京剧事业献身的精神,百折不挠。要着重基本功的训练,着重京剧四功五法,也就是唱、念、做、打四项基本功,手、眼、身、法、步五种技法,不过早地强调流派。要在博学的基础上,规范自己。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说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所属10报2刊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保护。所有关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及其子报子刊内容产品的数字化应用,包括但不限于稿件签约、网络发布、转稿等业务,均需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商谈,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互换稿件协议的网站,在转载数字报纸稿件时注明“来源-天津日报报业集团-XX报”和作者姓名,未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协议的网站,谢绝转稿,违者必究。
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法律事务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