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满庭芳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津沽学人
天津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天津日报
合办~~~——记恩师杨曾武先生
梁斌先生诞辰110周年
(1914.4-2024.4)~~~
~~~
沽上丛话
邮缘(十三)~~~
回到首页 | 标题导航
2024年05月10日 星期五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沽上丛话
邮缘(十三)
鲁藜:把自己当作泥土吧
吴裕成

  上世纪80年代末,初夏的一天,几位作家相约去西郊小沙窝村。那里的沙土地以产青萝卜远近闻名。车到村口,见村名牌子上写:沙沃。这立刻成了话题,鲁藜先生所言最妙:“沙窝”好比散文,“沙沃”就是诗篇。诗人从一字改动之中,敏锐地感受到乡间日常生活里那属于诗的美好。曾听他讲,“从生活细微平常的地方挖掘诗的金子,方是高手。”

  敬重鲁藜先生,他就是这样的诗人。因报纸而结缘,我与晚年鲁藜多有交往,做了他许多新作的第一读者。

  鲁藜,原名许图地,以笔名为中国现当代文学增辉。他生于甲寅年十一月十四日,恰是冬至与小寒两节气之间居中的日子,1914年的第364天。生活所迫,鲁藜3岁随父亲侨居越南西贡,16岁归国。湄公河畔的流浪生活熔铸了《流浪之歌》,这是目前能找到的鲁藜早期诗作之一,写于1936年。《生活星期刊》发表他多首诗作之后,这一年,在上海纪念普希金大会的会场,他第一次见到主编邹韬奋。邹韬奋向人们介绍:“他就是诗人鲁藜啊!”1937年,鲁藜创作《淮河船夫曲》:“暴风雨来了,淮河水滚滚沸腾,我们的血也滚滚沸腾……”歌词谱曲后,成为抗日救亡的流行歌曲。1938年,鲁藜进入延安“抗大”学习,转年,奉命由陕甘宁前往晋察冀,行前留下组诗《延河散歌》。诗稿被转给在重庆的诗人胡风,发表于大后方的《七月》杂志。上世纪40年代,胡风主编“七月诗丛”,代替未曾谋面的鲁藜整理出版了诗集《醒来的时候》。鲁藜以自己的艺术成就,成为“七月诗派”的重要一员。这也为他后来的人生坎坷埋下伏笔。

  改革开放新时期,65岁的鲁藜重又操觚,诗笔不涩,再入创作旺盛期,依然是激情放歌:“宁让心灵燃成烈焰/别让灵魂凝为冰雪”。丰富的阅历在理性思考的调色板上化为诗行:“强者的生命如同巨钟/你要砸碎它/它却发出震撼山岳的音响”;“思想在人身上/就像绿色在叶子上”……绚丽的理趣色彩,使得老年鲁藜的诗作美不胜收。

  以我所知,鲁藜先生晚年的诗文,少有出口成章、俯拾即是的轻松浪漫,多来自感悟沉思、孜孜矻矻的笔耕。那年初夏,他因病住进总医院。疾病带来很大的痛苦,他孱弱乏力,脸庞消瘦更显双目深邃。病情稍缓,他便不肯卧床,坐在病房外会客室看“大部头”,还带着纸笔,随时写写记记。那天的话题依然说到了文学。

  1993年春节前,鲁藜先生来信说,刚搬家,天气又冷,室温低,手都冻了,戴着手套写作。我去看望,随他围炉而坐。书桌迎面墙上,用一枚图钉固定的纸片上,抄录了富兰克林的话:“懒惰就像生锈一样,比疲劳更能消耗生命。”他以新发表的组诗《磊落集》相示,并书赠其中的句子:“为了献予那真理的传媒者蜜蜂/每一个花蕾都蕴藏着灵魂的天香/当碧血般的花瓣飞落天涯/理想的金果就凝固在枝上。与诗友裕成贺年,一九九三.一.二〇.鲁藜”。

  这一年,我建议鲁藜先生写些哲理小品,在报纸上开栏目。先生采纳了这个建议,为专栏取名“鸿毛楼点滴”,陆续撰写了《读人》《蝌蚪与文章》《人与文》《距离不是隔离》等系列短文。其中《少能胜多》一文,言及报纸编辑改动稿件,有“删掉我一行诗,却救活我一首诗”之语。那次改稿的事,鲁藜先生在给我的信件中有过致意,后又写在文章里,可见他的真诚。先生身后,作家出版社出版的《鲁藜诗文集》收了“鸿毛楼点滴”专栏文章,编者加按语,称这些文章“漫言做人与写作的关系,内含极深的哲理”。

  在我看来,“鸿毛楼点滴”五个字就是一篇大文章。鸿毛取意在轻,点滴意谓小且散碎。谦逊而拒绝孤芳自赏,是鲁藜先生一贯的处世风格,更是令人敬重的情操修养。诗言志,这早被他写在哲理名诗《泥土》中:“老是把自己当成作珍珠/就时时有被埋没的痛苦/把自己当作泥土吧/让众人把你踩成一条道路”。

  我喜欢这首诗,曾请鲁藜先生题写在一枚集邮明信片上。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说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所属10报2刊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保护。所有关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及其子报子刊内容产品的数字化应用,包括但不限于稿件签约、网络发布、转稿等业务,均需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商谈,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互换稿件协议的网站,在转载数字报纸稿件时注明“来源-天津日报报业集团-XX报”和作者姓名,未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协议的网站,谢绝转稿,违者必究。
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法律事务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