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文史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回到首页 | 标题导航
2024年04月01日 星期一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春风吹绿唐时柳
邱俊霖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唐朝诗人贺知章的这首《咏柳》,可谓脍炙人口。

  贺知章,是浙江历史上第一位有史料记载的状元。他辞官回乡时,已经八十六岁高龄。在物是人非面前,贺知章大抵是惆怅的。不过,故乡的柳树却令他眼前一亮,让他觉得温柔可亲。于是,他用诗歌生动地歌咏了故乡柳树的迷人风姿,同时也赞颂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长安城里也有望不尽的柳树,可在贺知章的心中,长安柳可比不上故乡柳那般美艳动人。

  细数唐朝的那些树,柳树是颇受欢迎的,从黄河两岸到大江南北,都能看到柳树的身影。在宫廷内院,还种植有“御柳”,诗人韩翃在《寒食》中便有“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之句,描写了春天的长安城,花瓣和柳丝在春风轻拂下翩翩起舞的情景。唐朝诗人中提到过“御柳”的还有很多,不胜枚举。

  唐朝宫中有一栋勤政楼,勤政楼的院内院外以柳树作为装点。唐穆宗长庆二年(822)的一天,诗人白居易经过勤政楼,发现勤政楼的西侧有一株老柳树。这株柳树是唐玄宗开元年间(713—741年)种下的,时至长庆二年,已有百年树龄。当时,白居易已值知天命之年,面对老柳,不禁对树伤情。他感慨道:“半朽临风树,多情立马人。开元一株柳,长庆二年春。”

  开元年间的一株弱柳,到了长庆二年春天,已历经上百年的光阴。回首岁月,这百年中发生了太多令人伤感与无奈的事件。所谓“树犹如此,人何以堪”,这半朽的老柳与那多情的老人,多少有些同病相怜、惺惺相惜吧。

  常言道,“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由此可见,柳树的生命力是多么顽强。柳树原产我国,耐寒、耐旱,对环境适应性非常强。柳树还耐涝,它的根系发达,能巩固河堤。唐朝的柳树分布广泛,与柳树的这些品质是分不开的。至于柳树为何如此受欢迎,大概与其形态优美有关。柳树的枝条千丝万缕,每当微风轻抚时,柳枝轻舞飞扬、婀娜多姿,令人陶醉。

  唐朝的柳树分布之广泛,可以从诗人的记录中窥探一二。王维在《少年行四首》中写道:“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此处的“咸阳”指的是京城长安,这里的柳,是京城长安的路边柳。而杜甫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写的是四川成都的翠柳。白居易在杭州为官时曾遍植柳树,后来离开江南,他还回忆道:“曾栽杨柳江南岸,一别江南两度春。遥忆青青江岸上,不知攀折是何人。”这首诗怀念的是杭州河湖岸边的杨柳。

  时至唐朝中后期,唐朝统治者在长安城西南隅的一处独柳树下,开辟了一个新的刑场,专门用以处决逆臣。于是,在唐朝的史书中,留下了不少关于“独柳之祸”的记载。之所以能留下如此尴尬的历史记录,固然和唐朝中后期的政局风云变幻有关,但也说明,那时的柳树遍植,十分常见。

  由于“柳”是“留”的谐音,又因杨柳枝叶细长,代表着长久,古人常以杨柳来代指道别之情、表达不舍之意。因此,古人离别时,有折柳枝相赠之风俗。唐朝诗人刘禹锡曾在《杨柳枝词九首》中写道:“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绾别离。”

  此外,古人还认为,柳树有辟邪的作用。因此,在寒食节和清明节,流传着插柳、戴柳的习俗。关于这一习俗的来源有很多传说,常听到的比如黄巢起义时,规定以“清明为期,戴柳为号”。起义失败后,戴柳的习俗渐被淘汰,只有插柳盛行不衰。

  实际上,早在唐朝前,插柳的风俗便已经非常流行了,北魏农学家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就有“正月旦,取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的记载。而之所以黄巢起义插柳戴柳的传说人人皆知,大抵是因为唐朝人格外爱柳吧。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说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所属10报2刊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保护。所有关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及其子报子刊内容产品的数字化应用,包括但不限于稿件签约、网络发布、转稿等业务,均需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商谈,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互换稿件协议的网站,在转载数字报纸稿件时注明“来源-天津日报报业集团-XX报”和作者姓名,未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协议的网站,谢绝转稿,违者必究。
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法律事务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