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镜头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回到首页 | 标题导航
2024年03月09日 星期六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人物故事
义务理发半世纪 服务村民四代人(图)
本报记者 姜宝成 摄影报道
刘祥立与村民边聊边剪,彼此从少年直到老年。
简易的工具,让乡亲发型更精神。
村民走后,刘祥立自己把地上的头发打扫干净。
天气好时,刘祥立就拿个马扎坐在院子里晒太阳,心里盘算着出了正月该先给谁理发。
这把塑料梳子用了四十多年。
下午1点了,刘祥立还没吃午饭。
从57年前开始帮人理发到现在,刘祥立用坏了4条围裙。
不忙的时候,刘祥立就看看书或电视。
老伴去世早,孩子们也不在身边,一个人的饭也就很简单。
1967年买的第一把推子,薄得已经没法再磨了。

  春节前夕,宁河区丰台镇高稳村72岁的村民刘祥立比平日忙碌了许多。村民们陆陆续续来到他家,剪去支棱着的长头发。一块蓝布、一个铁夹、一把推子、一把用了40多年的塑料梳子,刘祥立用简易工具,帮村民干净利落地迎接龙年。

  五六十年前,理发太贵,且到镇上交通不便。1967年,刘祥立全家省吃俭用,加上攒了俩月卖鸡蛋的4.4元钱,给15岁的刘祥立买了一把推子。不管好坏,但至少从此刘家11口人的头发不再“潦草”。不久,便开始有村民找他理发,这也开启了刘祥立为全村义务服务57年的时光。农活儿忙时他只能利用中午和晚上休息的时间服务。高稳村近四百口人,他时常是点着煤油灯剪到深夜……57年来,他用坏的推子一把又一把,他们村也成为没有一户因剪不起头发而蓄发的村子,曾让周边村特别羡慕。

  磨一把推子需要一元五角,这对于当时生活拮据的家庭来说也是一笔很大的开销。但推子不磨没法给大伙儿剃头,他便卖掉家里的鸡蛋,换钱磨推子。开始那几年,有村民建议他适当收一些费用,刘祥立说:“乡里乡亲的,收费就变味儿啦!”大家给他送礼物,也全被拒绝。“家里到处是碎头发,有时候连饭里都有头发,幸好全家人都支持。” 刘祥立说。

  这几年,交通方便了,人们生活富足了,来家里理发的年轻人少了。但村里的老人们却是岁数越来越大,行动越来越不便。虽然自己身体不好,随着年龄的增长手也抖了,眼神也跟不上了,但刘祥立仍然会上门为一些行动不便的老人理发。谁头发该理了,都在他脑子里装着。理发、刮胡子,一套活儿下来,古稀之年的刘祥立已是满头大汗,但理发后的老人们精神抖擞的样子却是对他最大的肯定。

  义务理发57年,服务对象从自己的父辈到孙辈,推子从手动变成电动,不变的是刘祥立那颗朴素热情的心。

  本报记者 姜宝成 摄影报道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说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所属10报2刊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保护。所有关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及其子报子刊内容产品的数字化应用,包括但不限于稿件签约、网络发布、转稿等业务,均需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商谈,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互换稿件协议的网站,在转载数字报纸稿件时注明“来源-天津日报报业集团-XX报”和作者姓名,未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协议的网站,谢绝转稿,违者必究。
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法律事务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