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东方甄选主播董宇辉的推荐,茅盾文学奖得主迟子建的经典作品《额尔古纳河右岸》这一年半来销售突破500万册,成为近年来最畅销的严肃文学书籍。如今,迟子建的新书《东北故事集》上市首日即加印,当日印数已达10万册。
“虽说渐渐走向人生的黄昏,但我对文学热望不减。如果说这世上有一条绳索可以缚住不羁的我,那一定是写作。”60岁的迟子建有40年是在小说的岁月中度过的,“可见虚构是多么迷人,多么有生命力!”
曾有学者评价,迟子建的小说,就是一部文学的百年“东北史”,充满了个性、灵性、智性以及多重的可能性。书写历史的意义不在于史实的再现,而在于对生命情感的重新体认。在新作中,迟子建将“东北史”的特点发挥到了极致,“承载小说的双轨,一条是历史,一条是现实。”
新书收录了迟子建近年来创作的三部钩沉东北历史的中短篇小说,她将不同寻常的历史纵深感,与人的命运感无缝对接,拓展小说的宽度和厚度;同时以独特的故事结构,延展着自己“东北经验”的美学张力。
《喝汤的声音》聚焦海兰泡惨案,述说哈喇泊家族三代人在黑龙江畔的生死传奇与爱恨情仇。《白釉黑花罐与碑桥》以宋徽宗的幽囚岁月为切入点,展开一场亦真亦幻、荣辱兴衰的穿越之旅。《碾压甲骨的车轮》以晚清罗振玉所藏甲骨失散为引,围绕一桩迷雾重重的失踪案,探寻人类心灵世界的烛火微光。这三部小说均入选“收获文学榜”在内的多个重磅文学榜单,《喝汤的声音》荣获首届高晓声文学奖·短篇小说奖,《白釉黑花罐与碑桥》荣获第五届《钟山》文学奖·中短篇小说奖。
迟子建介绍,《喝汤的声音》写于2021年,“在虚与实之间,我找到了一个饶河的‘摆渡人’来做主讲人。因为确定用短篇承载这个故事,所以写的时候不停地捶打和挤压它,不断地‘收’,让一条河瘦身为溪,写完后意犹未尽,我明白对这样的东北故事的叙述信心建立起来了。”
2022年,她写了中篇《白釉黑花罐与碑桥》,运用了白釉黑花罐、碑桥两件叙事“助推器”,“我将它们放在那些对徽宗来说风雨如晦的日子,小说的人物因之复活。每段故事是柔情的,又都是悲凉的。”
《碾压甲骨的车轮》完成于2023年,小说的隐形主人公罗振玉,在迟子建20多年前创作的长篇小说《伪满洲国》中曾有涉及。2019年冬,她站在罗振玉旧居前,听专家讲述当年罗振玉收藏的文物尤其是甲骨失散之事,不胜唏嘘,“回去读过关于罗振玉的一些传记,尤其是罗振玉王国维之争的文章,我看到了学术的多副面孔,有了用小说接近这段历史的想法,因为文学有它不可替代的独特性。素材在脑海中发酵的过程中,一只马车轮滚滚而来,轰然作响,于是我以悬疑的缺口,让它从历史深处碾入现实。”
新书描摹自然与人性的风雪、现实和历史间的游历,将让读者收获来自忠诚、无私、良善之人的抚慰与勇气。而这些穿梭于历史与现实之间的故事,与迟子建近年来的工作变动有关。因为工作岗位的变化,写作时间变得碎片化,迟子建只能见缝插针进入文学天地,近三年来的创作集中于中短篇。
这三年,她走过了不少黑龙江省内市县,“很多地方年轻时去过,还停留在青春的记忆中。也许是人近黄昏的缘故,重走故地,万千感慨,世界的颜色仿佛暗了一层,那些隐匿在冻土深处的故事,以前似乎是浑噩的,如今却鲜润明媚,像熔岩一样漫出地层,闪烁着,跳跃着,让我看到了艺术的霞光。”
新书封面插图由迟子建绘制,画的是她脑海中的东北原野。她期待与读者的曼妙相遇,“作家和读者最曼妙的相遇,一定是在故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