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文化视点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热点追踪
博\物\馆\里\过\大\年~~~
特色文旅项目献上新春盛宴~~~
回到首页 | 标题导航
2024年02月06日 星期二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热点追踪
博\物\馆\里\过\大\年
赏二十四节气文物
品七十二候之风物(图)
本报记者 胡春萌

  “从此雪消风自软,梅花合让柳条新”,又是一年春。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之首,四季轮转万象更新。天津博物馆日前推出了《岁华纪丽——天津博物馆馆藏二十四节气文物精华展》。《天津日报》去年策划推出了“文物与二十四节气”专栏,以二十四个节气为时间节点,在每个节气的当天推出一期报道,讲述蕴含节气故事的天博馆藏文物。此次展览在本报专栏报道的基础上,深入挖掘整理天博馆藏,最终选取了110件(套)文物精品,为观众呈现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四季之美与节气文化内涵,以中华民族最生动、最鲜活的特有文化符号,陪伴观众在博物馆里过大年。

  冬去春来三阳开泰

  立春为二十四节气之首,一般为每年公历2月3日—2月5日。“立”为开始,“春”为温暖和生长。

  在展厅开端的春生展区中,一级文物清代剔彩春寿圆盒,向大家展示着古人对春天的期盼。这件清代宫廷御用漆盒,通体以黄、绿漆锦纹地雕红漆,盖面有一聚宝盆,万道霞光上托以“春”字,“春”字中心坐一寿星,其旁衬有松柏和鹿,取“春寿”之意。“春”字两旁有二龙飞舞,四周衬托祥云。

  在展厅末端的冬藏展区中,一件汉代羊灯同样寄托着人们对三阳开泰的渴望。“阳”与“羊”同音,羊在古代被视为吉祥物,我们经常能够看到的传统吉祥纹样“三羊开泰图”,正是寓意着三阳开泰。那么三阳开泰又是何意呢?

  天津博物馆器物研究部副主任、该展览的策展人李君介绍:冬至时阳气开始上行,称为“一阳”。小寒与大寒之间为“二阳”。立春为“三阳”。成语三阳开泰出自《易经》,寓意冬去春来。

  “一年之计在于春”,在我国立春之日迎春已有三千多年历史,形成了丰富多彩的立春习俗。

  李君介绍说,《礼记·月令》中有天子“亲帅三公九卿、诸侯大夫迎春于东郊”等迎春礼仪。到东汉时形成了完整的迎春礼仪。宋朝以后,立春前一日有称为“迎春”的迎春牛活动,立春日有打春(鞭春)的活动。明清两朝国家明确规定了迎春礼仪,各地的迎春礼仪更为热闹。明清两朝也行鞭春礼。鞭春礼打碎的土牛为人们所争抢,以此求得吉利。

  春季,风和日暖,万物复苏,人们开始播种、耕作和养殖。春季也是人们外出游玩、赏花的好时节,因此有了踏青、春游等民俗。

  在杨柳青年画《仕女游春》对屏中,参观者可以看到三位姿态优雅的仕女在庭院中悠闲游春散心的情景。画面用色深沉雅致,人物形象线条圆润流畅,该作品对人物神态的刻画非常传神,将三位仕女春日出游的喜悦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此次《岁华纪丽——天津博物馆馆藏二十四节气文物精华展》,为突出天津本地文化特色,选取了大量有着天津元素的展品。李君说:“深入挖掘天津地方的文化特色,展现天津历史文化,这是本次展览的一大特色。春节假期,会有很多外地游客来津,博物馆作为城市的会客厅,我们希望通过这个展览来展现天津独特的历史文化。因此在这次展览中,杨柳青年画、风筝魏风筝以及泥人张彩塑都有展示。我们不仅将杨柳青年画作为展品,还将年画中的形象、色彩等元素提取出来,策划创作了一部分展区的背景图。我们希望大家进入展厅后有一个全方位的美好感受。”

  寒来暑往皆有智慧

  “商武丁翌己丑其雨卜骨”是本次展览中历史最悠久的一件展品。此卜骨所刻卜辞记录了戊子日、己丑日、庚寅日连续贞问第二天己丑日、庚寅日、辛卯日是否下雨。先人数千载、持之以恒地对自然进行追问、观察、记录、思考,最终创造出“一年中,五日为候,三候为气,六气为时,四时为岁,总计为二十四节气和七十二候”这高度凝练的智慧结晶。

  二十四节气是农历历法的补充,指导着人类的生产生活实践,在国际气象界被誉为中国第五大发明。在历史演变发展中,二十四节气囊括了天文、气象、历法、物候、农事、养生等各个方面。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正式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圭表测日是二十四节气观测确定最主要的方法,在距今4000年前的陶寺遗址中出土了带有刻度的圭尺,证明古人很早就掌握了圭表测日的方法。殷末周初,古人已经从认识冬至夏至,进而发展出对春分秋分的认识。春秋时古人由两分两至细化到分至启闭——分是春分秋分,至是夏至冬至,启是立春立夏,闭是立秋立冬。到战国末期《吕氏春秋》“十二月纪”中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的准确称谓已经出现。

  二十四节气是分至启闭系统吸收月数知识的结果。古人还称分至启闭为“八节”“八风”,分至启闭明确标志着气候或曰“气”的变化。此后,分至启闭进而发展为二十四节气以至七十二候,是一个不断细化的时间划分体系。

  七十二候与二十四节气关系密切,最早见于《逸周书·时训解》。它把一年365天(平年)按大致五天一候划分,并规定三候为一节(气),以与二十四节气对应。每候均以一种物候现象作为“候应”,将生存于大地之上的动植物以及大自然的多种变化作为时间标志。例如,夏至是观赏荷花的最好时节,连同蝉鸣、蛙声构成了生命力旺盛的画面。夏至三候为:“一候鹿角解,二候蝉始鸣,三候半夏生。”冬至,古时视为“大吉之日”,并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有祭天、祭祖、宴饮等习俗,冬至三候为:“一候蚯蚓结,二候麋角解,三候水泉动。”

  李君表示:“七十二候与二十四节气,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时光概念。二十四节气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它至今仍影响着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此次以二十四节气为主题进行展览策划,我们在对二十四节气历史文化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继续深挖馆藏资源、筛选展品,我们不仅想展示与节气有关联的文物,还想通过展陈设计,展现二十四节气文化的内涵。我们在展览序言部分介绍了二十四节气的由来,并设计了类似于时光宝盒的数字展品,借此让大家感受到春夏秋冬的变换和二十四节气的变化。”

  一花一木总得意趣

  自然界中花草树木、飞禽走兽等的生长、活动与季节时令的变化息息相关。因而将它们的生长、活动这些大自然的节律现象作为季节时令的标志,即为“物候”。从小寒到谷雨这八个节气里共有二十四候,每候都有某种花卉的绽蕾开放,于是就形成了“二十四番花信风”之说。明初王逵《蠡海集·气候类》中记载了完整的“二十四番花信风”名目。

  此次展览,展出了大量与“二十四番花信风”、物候现象有关的文物,这些展品体现了古人的生活趣味,他们在日复一日的日常生活中,观察自然、发现美好并以自然风物装点生活环境。

  例如,雨水花信为:“一候菜花,二候杏花,三候李花。”在“清胡开文杏花春雨在江南套墨”上,清代四大制墨名家之一胡开文,生动描绘了“杏花春雨”的初春景色,墨块双面以金彩为主、点缀绿色,其上一支杏花探出,画面雅致生动、春意盎然。

  桃花是惊蛰节气的一候之花。“清华喦桃花鸳鸯图轴”描绘了池畔一隅,画面上方一枝桃花俯垂,枝叶舒展,花朵绽放,下方一对鸳鸯顾盼生姿,形象生动。

  在此次展览中,天津博物馆首次展出了“明嘉靖青花八方松竹梅纹福禄寿字罐”,该文物为八折方口、白釉,口沿绘花卉,肩部锦地四个“寿”字,中间一个“福”字,腹部瓜棱内均书篆体“寿”字,腹下端装饰有变体莲瓣纹,松、竹、梅、福、禄、寿纹饰,狮子绣球四组。最精巧的是,该罐上的福、禄、寿字,皆由松、竹、梅图样拼组而成。

  策展人李君表示,中国人的传统文化讲究顺天应时、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老百姓总能从普通的生活当中,寻找生活的乐趣和生活的美好,人们通过制作、使用反映物候现象的生活用品、艺术品,寄托吉祥寓意,去表达自己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便觉眼前生意满,东风吹水绿参差。——宋·张栻《立春偶成》

  陇亩日长蒸翠麦,园林雨过熟黄梅。——宋·赵友直《立夏》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唐·杜牧《秋夕》

  醉看墨花月白,恍疑雪满前村。——唐·李白《立冬》

  在此次策展中,策展人李君还将诗歌与二十四节气相结合,在古诗词的海洋中,为每个节气找到了相关的诗句,“一方面,我们以优美的诗句去丰富展览内容,另一方面,我们也想通过这些诗句,向观众传达‘我们的生活与二十四节气是紧密相关的’这样一个理念。这些诗词反映出古人当时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诗人的所见、所闻、所感,与生活实际、生活情趣和人生追求都有关联。”

  此外,此次展览还特别设置了《天津日报》“文物与二十四节气”专栏多媒体互动屏,观众可以通过阅读专栏报道,了解更多文物与节气的故事。

  “二十四节气贯穿着一年的时光轮回,也反映着人与自然和世界的相处方式,是观察天地、指导农业生产的时间体系,也是承载稻香谷黄、蛙鸣蝉唱、叶茂花开的情调意趣,更是中华民族最生动、最鲜活的特有文化符号。”李君说。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说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所属10报2刊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保护。所有关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及其子报子刊内容产品的数字化应用,包括但不限于稿件签约、网络发布、转稿等业务,均需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商谈,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互换稿件协议的网站,在转载数字报纸稿件时注明“来源-天津日报报业集团-XX报”和作者姓名,未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协议的网站,谢绝转稿,违者必究。
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法律事务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