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微信群,每天的菜单发到群里,老人能点自己喜欢吃的菜。北辰区宜兴埠镇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开设的就餐服务,留住了老人的“胃”,也抓住了年轻人的“心”。日托、全托服务,可以让失能人员家庭喘口气。作为首位入住老人,82岁的张玉珍告诉记者:“在这里吃得好、住得好,很满意我们的晚年生活。”
过去一年,随着宜兴埠镇未来城小区入住率越来越高,镇上的综合养老服务中心随即嵌入其中、开门纳客。多样化的养老服务,不仅让居住在未来城的老人有了“享老”的地方,也为居住在未来城的年轻人解决了吃饭难题。
政府出场地、给补贴,交给社会力量来管理。在天津,一批又一批养老服务综合体建在老人身边,家门口“享老”,托起幸福“夕阳红”。
全心为民
发力补短板 用心解难题
人民城市为人民,如何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惠民生、暖民心、顺民意的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找准根子,才能开好方子;选对路子,才能迈开步子。正是因为了解了老人的真需求,才有了家门口养老模式。问计于民、问需于民。在天津,倾听民声、尊重民意、顺应民心而来的为民实事还有很多。
去年,在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中,南开区一名常年与困难群众打交道的民政干部抛出了这样的问题:“在申请社会救助时,有的家庭往往因为拥有一辆汽车或是家庭存款稍微超出一点儿,就被‘卡’住,虽不够救助条件,但他们的生活确实困难,这部分人找到我们,该怎么伸出援助之手?”
把沉在下面的问题打捞上来,很快,难题有了破解方案——对低保家庭经济状况核定进一步放宽,建立低保家庭财产“豁免”制度,对于那些因罹患重大疾病、重度残疾长期就医使用机动车的家庭,可以允许家庭成员名下拥有一辆机动车;对于家庭因为治疗,家庭成员人均存款超过同期24个月城乡低保标准,且累积持有时间未超过12个月,可以予以豁免,豁免时间最长不能超过12个月……当《天津市社会救助家庭经济状况核定办法》《关于进一步做好最低生活保障等社会救助兜底保障工作的通知》等文件出台后,南开区的民政干部第一时间通知了居住在广开街的宋建国。家中既有肢体残疾人,又有心脏病患者,在新政策下,这个并不富裕的家庭再也不会因为家里有机动车而无法申请低保边缘家庭资格,按月领取的保障金为他们捉襟见肘的生活送去了希望之光。
围绕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在补短板上发力,在解难题上用心;聚焦人民群众对高品质生活的需要,天津在出实招、下真功。
数据赋能
想群众所想 办群众所盼
以数据赋能使群众办事更便捷。小小派出所离老百姓最近,将只能办理户政业务的派出所扩大功能,让交管、出入境、治安等140项与群众生活紧密相关的业务,实现“一窗通办”。
作为“新天津人”,刘先生是“一窗通办”的受益者。本是到公安和平分局南营门派出所咨询居住证积分落户业务,没想到民警把他的事儿全部揽了下来。“民警告诉我办理户口迁移需要带的证件,让我省去了回老家办理迁移证的周折。同时,民警还询问我后续是否有外省市亲属投靠的需要,这个在派出所也能办,真是想群众之所想、办群众之所盼。”刘先生说。
生于斯,长于斯,市民不仅是对城市最熟悉的人,也是城市民生答卷的“阅卷人”。
老旧小区改造,提升老百姓的获得感;建设“口袋公园”,持续改善城市生态;更新燃气、供水、排水、供热等老化管道,增强安全性……不久前,连续实施17年的天津市20项民心工程就2023年完成情况向群众交账。一个个惠民项目,记录着城市为民办实事、为民谋幸福的足迹。
持续实施20项民心工程,提升就业质量和社会保障水平,促进优质教育加快发展,加强医疗健康服务,丰富群众文体生活……在刚刚闭幕的市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民生篇章”,再一次用务实的举措,提升“民生温度”,增加“幸福厚度”。
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天津解开人民的“幸福密码”,就是以人民为中心,不断将民生领域的“关键小事”办成群众心头的“温暖大事”,让居住在这里的人共建共享幸福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