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人物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
讲述
“90后”杨柳青东寓法鼓老会会长~~~
回到首页 | 标题导航
2024年01月09日 星期二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璐璟 透过植物观察世界(图)
文 王小柔
璐璟 短视频内容创作者,植物科普自媒体“一方见地”博主。抖音“粉丝”776.1万人。其短视频《彼岸花》《七叶一枝花》以及“二十四节气”系列作品引起较大关注。 璐璟(左)和惠东

  首届中国自然影像创作者大会现场,我正要找座位,见两个人从黑暗的通道那边过来,我对着其中一个人喊了一声:“璐璟!”她冲我招招手,笑着回应。尽管彼此陌生,但亲切感自然而然。

  “一方见地”,全网坐拥千万“粉丝”的一个短视频内容号,在网络嘈杂纷乱的海量推送中显得特立独行。我不太关注植物,总觉得植物过于安静,不像动物那么灵动,所以即便在最美的山里,我也从来不会为一株植物停留。但“一方见地”却让我沉迷地刷起了手机,三四分钟如同纪录片的内容,讲述着山林里每一株植物的诗意美好,点燃了我对草本的好奇,甚至在璐璟的店铺里买了一本重达7公斤的《法国国家自然博物馆犊皮纸博物画》。

  终于,我也会被植物的野性打动,在野外留心看枝干上的每一个曲折、每一个伤疤,看它们在生长过程中抗争困难时留下来的痕迹。璐璟说,这是时间和生命共同塑造的艺术品,这种美真诚而动人,“一方见地”就是要把这种美传播出去。

  璐璟和惠东成就了“一方见地”,一个人讲,一个人拍,很多媒体把这对生活在福建的小夫妻描述为住在深山里的“神仙眷侣”。璐璟说这是误导,他们目前住在武夷山下的县城,就算住进山里,也还是可以开车去超市,生活跟大家没有什么不同。我想,还是有些差别,那就是他们对大自然的爱。

  热爱成全了短视频爆火流量

  寻找自然科普内容的生命力

  分享植物知识,一个多么小众的领域,两个人心无挂碍地竟然把“一方见地”做成了“顶流”。其实,最初他们没觉得这是一项事业,只是因为两个人的性格都很安静,平时喜欢做盆景,福州天气太热,所以他们换到海拔稍高一些的山里,这样山石上的苔藓容易生长。到了周末,他们就爬爬山、拍拍照。2020年2月,因为疫情,两个人被困在山上,这或许是大自然的一次刻意挽留,足够的时间,足够的花开花落。一个普通的下午,璐璟和惠东在竹林里漫步,到傍晚5点,一道暖黄色的光照在璐璟面前一片里白的叶子上,它是一种蕨类,非常高大。璐璟觉得植物像一个人一样站在自己的面前,好像有很多的话想说,于是萌生了一个念头,她跟惠东说:“我们拍植物吧,用短视频,用视频的语言来帮这些生命做表达。”

  当时他们不了解短视频,也不了解什么运营方式,更不懂获得流量的技巧。所以做“一方见地”并不是一件被规划好的事情,而是一个由兴趣爱好衍生出来的内容。大概做了一个月之后,一条视频爆了,当时大约是3000万播放量,100万点赞,10个小时内涨了100万“粉丝”,这些数字的迅速叠加让璐璟和惠东第一次感受到什么叫流量,什么叫“粉丝”增长的速度。他们觉得太神奇了,因为两个完全不懂网络运营的人,甚至不明白短视频是个什么逻辑,突然就成了“网红”。

  “涨粉”,给了他们很大信心,但也让他们进入迷茫期,因为不知道“粉丝”为什么喜欢“一方见地”。那时候内容的持续力可能在于你拍了什么植物,植物会帮助你成为热点,但这并不是璐璟想要的,她希望大家对于内容的停留来自自己特有的表达力,“靠植物吃饭”的感觉对璐璟来说并没有太大的安全感,这个视频号要长久运营下去,风险性还是很大的。

  接下来的多半年,两个人没有任何收入,他们也不知道该怎么做才能有收入。两个人被封在山里,家人和朋友都见不到,心理压力特别大。那是最艰辛的阶段,现在回头看,内容爆火并不意味着可以一直火,有了“粉丝”之后内容跟不上,也没有用,流量很残酷,特别是对于小众内容,没有任何参照,本身的土壤就非常贫瘠。

  当璐璟一次一次对这件事产生怀疑的时候,惠东却表现得特别坚定,因为他看到这样的内容有那么多人喜欢,能收到大量私信,大家的肯定特别让人感动。有一位胎盘不稳定的孕妈妈在医院里给他们发私信,说看到大自然里植物的坚强,希望自己的孩子未来也可以这样。这些留言给了璐璟更多的力量,一期一期的短视频就这么坚持下来了。

  璐璟说:“我很感谢这个时代。我们这样一些很小众,而且不怎么去社交的人,还能看到别人的感知,甚至我们有时候对自己的语言模式都不大自信,自己做的内容是不是可以让别人理解,我们毫无把握,‘粉丝’对内容的肯定比金钱更有力。”

  小众内容变现之路

  卖书获得第一桶金

  “一方见地”在拥有200万“粉丝”的时候,把一本《DK植物大百科》卖爆了。当时璐璟并不知道怎么带货,只是很喜欢那本书,做了两条视频,瞬间卖出去上万本。后来跟出版社的人聊天,他们才明白,这是一次销售奇迹。之后陆续有了广告,还做过两次生鲜带货的尝试,其中第一次带的是青梅,特别酸,只能泡酒或者做蜜饯。这种很小众的水果,他们竟然带了两万多件,璐璟第一次感受到,原来小众的力量也可以这么大。对“粉丝”有了一定了解之后,他们又带爆了一本很冷门的大书——《法国国家自然博物馆犊皮纸博物画》。

  有了内容力,大概率都有转化的能力。转化的方式有很多种,每一个视频号,每一个人走出的方法都不一样。

  2022年,央视一个栏目邀约“一方见地”做二十四节气的内容。这个邀约慢慢促成了璐璟最想表达的东西,她觉得这不算创新,而是“一方见地”的初心,他们开始往回走了。找到了自己的语言模式,突破以植物为热点,突破以节气为时间点,让越来越多的人喜欢上了这个内容,他们也越来越有信心。

  璐璟和惠东经常往林子里钻,只要进到林子里就很开心,无论是发现了新的植物,还是吃到了成熟的野果。在大自然里,生命本身的能量在增长,会让人感觉到一种内在的快乐,这种快乐与讲一个笑话让人哈哈大笑的感觉完全不一样。在山野里待久了,植物就会变成很熟悉的朋友。发现本草真的是令人非常兴奋的事情,有的时候一眼就可以认出它们。

  不管是名贵的,还是路边那些叫不出名字的小野花,都有各自的美感。拍花很像是和大自然约会,不同的花,有不同的花期、时间、地点,有的时候拍了这个就会错过那个,错过可能就是人生的常态。

  璐璟怀孕、生子,成为母亲。日子过得很快,一草一木间,为我们明示着生命的规律,让我们不用那么慌张,可以有像青草一般朝气的心声,也可以像松柏一般有力地老去。

  大自然中的偶遇

  每一次都是惊喜

  璐璟的短视频里经常用“终于找到你了”开头。每一次的相遇,都是惊喜。

  璐璟和惠东找了很久淫羊藿,终于在一个农户家门口的花圃里发现了它。农户确认很久只是拍摄,而不是去采挖或者破坏,才允许璐璟他们过去。璐璟说:“发现它的时候,真的太幸福了!”

  为了拍雾中的彼岸花,他们等了三天,终于拍到了那片红色的花。雾雨蒙蒙,山路湿滑,两人却很开心。“天呐!太美了,雾中彼岸,一条路,彼岸花一层层地开起来,原来现实生活中也存在这样的画面。”璐璟兴奋地说着,惠东直接跪趴在地上,抓拍挂满露珠的彼岸花。

  在山林里穿行,不仅能遇到有美,也会遇到危险。璐璟说,有一次他们爬垂直的崖壁,前面的人蹬下一块石头,直接砸在她的腿上。当时也没做任何防护,回去后,腿上一片青紫。幸亏石头不大,算是大自然对璐璟的护佑。但现在回想起来,依然觉得当时挺危险的。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古人留下很多在大自然中思考人生的感知和体会,璐璟也一直在探索,作为当代人,走进山林,以中国人的视角观察大自然,到底该用怎样的方式表达出来?她希望把科普做到既有知识又有发散性的想象力,“不能简单地告诉大家世界就是这样,而是回到那个地方,拥有花开就可以被感动的心灵,明白野果成熟慢而坚定的等待,也有只为生长无关悲喜的冲动,落叶该落下就落下的真诚……回去了,就回到大自然里去了。”

  守住“一方见地”初心

  走回去完全做自己

  “一方见地”的每段内容都拍得像野外植物纪录片,很多人觉得幕后一定有一个庞大的团队。其实台前幕后只有璐璟和惠东两个人。曾经有过一些招聘,也来过一些人,但是都没坚持住。在自媒体领域,团队少、作品流量大、“粉丝”多的状况并不罕见。大多数靠自己的语言模式“出圈”的博主,也都是在不经意中就拥有了流量和“粉丝”,所以他们不可能像正规公司一样去构建大团队。有时文案惠东会介入拍摄,外拍中,璐璟也会建议选景和角度,就像两个特别喜欢探索自然的人,一起去完成一个片子。商量着剪辑、选择好听的背景音乐,璐璟觉得自己特别幸运的地方,是有一个这样的伴侣,能够一起去“玩”。

  他们大部分时间都在林子里,路不好走,天气变化无常,需要足够的热爱才能坚持。“一方见地”做过一期视频,主题叫“崖壁上的花园”,野百合在盛开,那是人类无法抵达的崖壁,没有肥沃的土壤提供营养和储存水分,没有任何遮蔽抵挡狂风暴雨,可是野百合依然将垂直的崖壁变成了生命的家园。那一朵朵精神抖擞、洁白无瑕的花,随风摇摆,自在洒脱,像是石壁上的精灵。

  每个生命都有自己的归属,在最适合的地方开出花,结出果。“一方见地”把崖壁上的花园分享给大家,璐璟说大自然在那个时候治愈了她。这种美是人人内心都向往的,但不是每个人都能“登顶”。目前璐璟正在写自己的书,她觉得“一方见地”就像石缝里的树,生命力在于自己对这个事情的坚持。大环境的足够丰饶和包容很重要,写作刚好处在这样一个时机,他们是幸运的。这个窄窄的赛道已经引起了更多的关注,陆续有广告投放进来。关注生命本质、获得知识的根本目的是让自己变得清晰、清醒,并且活得更好。璐璟觉得,收获最多的就是大自然给她带来的快乐,很简单的快乐,也给她带来了收获、收益,她觉得非常幸福。

  对话璐璟

  爆火并不意味着一直火 

  找到让自己舒服的状态

  王小柔:想让内容得到更多的流量,你认为应该从用户思维出发还是从自己的喜好出发?

  璐璟:说句心里话,我觉得流量很残酷,大家在这个时代不能因为流量而迷失,如果我迷失了,我就无法做“一方见地”,因为它不是一个编好的剧本。我们最初没有什么方法,没有什么成功的案例可以参照。所以我们前期的作品还是蛮自我的。然后我们收到了一些“粉丝”的私信,建议我们做一些身边的植物,做一些日常生活里常见的水果、蔬菜。有了这些沟通,才有了“粉丝”画像,于是我们做了一些内容的调整。

  王小柔:短视频流量那么大,你为什么还要写书?书的传播要比短视频慢得多。

  璐璟:现在看书的人似乎是越来越少了,但纸质书为什么还存在?因为看书的那个感觉跟看视频的感觉完全不一样。特别是当我回归到文字创作,没有音乐和影像的辅助,单纯用文字来吸引人,你的内容,你的留白,你的想象空间都要靠文字来构建,我觉得这是一个比视频创作更难的过程。当代人非常需要留白,就像中国画所包含的那些禅意。

  王小柔:你们做了五六百段关于植物的短视频,在给大众普及植物之美的时候,自己是不是也变成了植物学家?

  璐璟:知识是最容易吸引“粉丝”的,告诉你我知道的东西比你多,让你觉得我可以告诉你更多,人们就会关注你。知识是人类的财富,我们必须了解它,但它是不是全部,是不是终点?其实,这是我经常问自己的问题。有的时候我会为了一个植物知识去请教专业人士,但这些请教经常得不到答案,而且已经发生过很多次了。所以我就想,我们真的要一直去钻这个洞吗?当然它很重要,因为掌握知识是我们了解大自然一个必须经历的阶段,但是,我希望大家不要被它困住,不要因为它而失去了自己的想象力,也不要因为它存在,我们就不去质疑,不去创造。到野外,有太多太多的未知了。

  王小柔:你觉得带货会伤害“粉丝”的热情吗?

  璐璟:每一个视频号,每一个人,都会走出不同的方式,因为自媒体本身就是一个基于个体衍生出来的内容形式。当你的内容足够真诚,你有了“粉丝”,在自己内容的基础上衍生出来变现的方式,都是可以被接纳的。所以大家不用觉得带货跟我们的内容有很大的冲突。

  王小柔:你把自己的状态比喻为“石缝里的树”,能否具体解释一下?

  璐璟:因为我们也需要生命力,需要外界环境足够丰饶,足够包容。我们并不擅长知识传播,而是比较关注生命的本质,从古到今,从国内到国外,我们从来没有停止过对生命本质的追问。生命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也许答案就藏在一棵小草的韧性里,一棵大树的仰望里。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说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所属10报2刊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保护。所有关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及其子报子刊内容产品的数字化应用,包括但不限于稿件签约、网络发布、转稿等业务,均需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商谈,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互换稿件协议的网站,在转载数字报纸稿件时注明“来源-天津日报报业集团-XX报”和作者姓名,未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协议的网站,谢绝转稿,违者必究。
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法律事务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