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鞍山道,总会不经意间走到70号的静园,幽静的庭园和具有异域风情的建筑,每每让人驻足遐思。那么,这座建筑的前身是什么?溥仪又为何居住于此,他又在这里度过了怎样的一段岁月呢?其实,这座建筑最初并不叫“静园”,而是叫“乾园”,它原是曾任驻日公使陆宗舆的私宅,始建于1921年。其主体建筑具有折衷主义风格,带有日本木结构建筑特点和西班牙建筑样式。取名“乾园”,含有“浩瀚乾坤,汇聚一园,人杰地灵,颐养千年”之意。陆宗舆早年留学日本,早稻田大学毕业,曾任清政府交通银行协理、印铸局局长。1912年任北洋政府财政部次长、总统府财政顾问。1913年年底至1916年任驻日全权公使,其间受袁世凯委派,同日本秘密谈判并签订了“二十一条”。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陆宗舆被斥为卖国贼,北洋政府将其免职。此后不久,陆宗舆便来到天津做了寓公,并在日租界宫岛街(今鞍山道)修建了这处房屋。
1929年7月,溥仪从位于同一条街道的张园迁居于此,并在此度过了他在天津的最后一段时光。那么,他为什么会从居住五年多的张园迁居静园呢?这里还得从张彪的去世说起。
1924年10月,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将溥仪从紫禁城赶了出来。惊慌失措且居无定所的溥仪在日本的庇护下,在北京日本公使馆居住一段时间后,最终在亲日派人物陆宗舆等人的推荐和日本人的帮助下,于1925年2月来到天津,入住日租界内的张园。张园的主人张彪,对溥仪极为忠心,不但不收房租,还亲自给他打扫卫生,收拾房屋。因此,溥仪在张园的生活颇为舒适,他在《我的前半生》里就说:“我在张园里住了一段时间以后,就觉得这个环境远比北京的紫禁城舒服。”然而,好景不长,1929年7月张彪去世。这让溥仪大为伤心。更加令他心寒的是1928年2月,张彪的儿子通过胡嗣瑗告诉溥仪,说是想出售张园,如果您不买的话,请另觅住处。在此情况下,溥仪不得不开始寻找新的住处。同时,张园因年久失修,又发生火灾,颇感不安全,再加上又被舆论讥讽为“小朝廷”,使得溥仪下定决心迁居他处。最初,溥仪本想在日租界井上医院附近的自购土地上建筑房屋,但因面积所限,最后只好放弃。后来他又先后查看同样位于宫岛街的吴光新住宅和陆宗舆住宅,并就租房之事询问郑孝胥的意见,郑说:“还是应该先选择陆宗舆宅居住,稍后可以再谈吴光新之宅。”于是,溥仪下定决心,遂于1929年7月搬入陆宗舆的乾园居住。
关于乾园的租金问题,当时有报道称是陆宗舆向溥仪借洋三万元,陆将房屋长租给溥仪;也有说是“月租五百金,另缴押金五年,合计三万金”。不管如何,溥仪终于搬离了让他颇生烦恼的张园。不过,溥仪觉得“乾园”之名不合自己的心意,遂将其改称为“静园”,倒不是为了寻求清静,而是有“静观变化,静待时机”之意,亦可见其心思。
入住静园后的溥仪,一直在“等待时机”,然而最先等来的不是欢喜而是惊吓。1931年8月,备受冷落的淑妃文绣从静园出走,宣布要与溥仪离婚,一时间闹得沸沸扬扬,当时京津两地的报纸更是纷纷报道,诸如《前清废帝家庭之变》《溥仪之妃革命》等新闻,更是经常占据报纸的头条。最终经过双方律师两个月的反复协商,签订了离婚协议,文绣获得人身自由。这就是轰动一时的“淑妃革命”。但是,溥仪为了维护自己的颜面,在京津沪三地的报纸登出一道“上谕”,称“淑妃擅离行园,显违祖制,应撤去原封位号,废为庶人”。
在此期间,日本在东北制造了九一八事变,企图占领东北三省。闻听此信的溥仪,感觉终于等到了“时机”,等来了“变化”。早在1930年,溥仪就曾对他的英国顾问庄士敦说过:他有理由相信他在天津的长期流亡生活不久就会结束。再加上此前因孙殿英东陵盗墓事件,溥仪就发誓“不报此仇,便不是爱新觉罗的子孙”,因此他在《我的前半生》中说:“我从一听见事变的消息时起,每分钟都在想到东北去。”此后,各方势力纷纷登场,围绕在溥仪周围。1931年10月底,担任奉天特务机关长的土肥原贤二,受日本关东军的派遣,秘密来到天津,策划带走溥仪。他在与溥仪见面时,向其保证说:新国家“是一个独立自主的,是由宣统帝完全做主的”。然而,事情很快被中国方面所察知,并被中国各报纸所公开。在此背景下,土肥原先后策动两次“便衣队暴动”,在日本华北驻屯军的协助下,溥仪于1931年11月10日从天津日租界乘车离开,然后从塘沽乘坐日本轮船前往东北。
这样,寓居静园仅两年多的溥仪,终于达成夙愿,梦想着在东北能够实现他的“复辟大业”。殊不知,溥仪不过是从一个火坑跳进了一个更大的火坑,可谓 “逃不脱的牢笼”。
溥仪离开后的静园,虽然逐渐归于平静,但并没有被遗忘。此后,静园又几易其主,饱经沧桑,先后作为办公用房和住宅使用。直到2007年,经过将近两年的腾迁整理,静园才又恢复旧貌,并作为“溥仪旧居”对外开放,迎来了它的新生。如今的静园,不只是一个景区、外地游客的打卡地,更是一个充满历史记忆的场所,从建筑到展陈,都仿佛在向世人诉说着静园那段并不平静的历史。
●《小楼春秋》解说词:
它(静园)是非常典型的西班牙、也应该叫地中海沿岸的风格,浅色的混水墙面,舒缓的红陶瓦屋顶,这种拱券是它典型的几个元素,但是因为陆宗舆本人是留日的,又是在日租界,所以它又大量采用了日本建筑的一些木构建筑的风格,在内部的装饰中能看到很多的木构架组成各种各样的图案。(节选,有改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