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满庭芳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
~~~——京剧《霸王别姬》观后
沽上丛话
读诗散札(七)~~~
小楼春秋【70】~~~
回到首页 | 标题导航
2023年12月12日 星期二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沽上丛话
读诗散札(七)
张伯驹陈宗枢交谊深厚
魏暑临

  陈宗枢(1917—2006),字机峰,是天津现代著名的诗词曲家。他传统文化修养深厚,在创作上,是诗、词、联、曲贯通的名家,其中尤以曲学最为擅长,融创作、演唱、研究为一身。早在1936年就读于河北省立法商学院时,他就曾与同学发起“一江风曲社”,聘请昆弋老艺人王益友为曲师,成为昆弋派的一个著名的业余曲会。他还曾参加天津工商曲社、津昆曲社、天津市古乐研究会昆曲组(后扩大为天津昆曲研究会)、芗兰馆曲社、甲子曲社、天津文史研究馆昆曲研究会等,多为其中的中坚力量,曾任天津昆曲研究会副会长等职。

  就演唱而言,陈先生曾跟北昆名伶王益友学习演唱十多年,后又向南昆名师童曼秋、施砚香、徐惠如等问艺,能戏甚多,善于扮演多种角色,小生、老生、武生、净、末的戏码都能上台表演。

  就研究而言,陈先生数十年致力于斯,笔耕不辍,除收录诗词联曲的《琴雪斋韵语》之外,南开大学和天津人民出版社1992年约请他撰写的《佛教与戏剧艺术》一书,被列为“佛教艺术丛书”的一种,天津学人张家骏2007年将他青年时期创作的昆曲诗文、给《津昆通讯》撰写的曲学文章、在甲子曲社系列曲谱中的曲学文章及俞妙兰整理的陈宗枢晚年致周瑞深曲家的论曲信札等文章集为《机峰谈曲》。

  就创作而言,陈先生既擅长散曲写作,又是少有的套曲创作名家。现代以来,诗词家中能作曲者本就不多,又常见词、曲不能兼胜的情况,因为词和曲在形式上十分接近,在韵味上又大有不同。陈宗枢的唱演虽然主要属于北昆,但他的思想融通开放,从情真韵雅的美学追求到融通开放的曲学思想,都可以在他的创作风格中找到证明。其中最具有代表性,也是最为知名的要数遵张伯驹所嘱而创作的整套本《秋碧词传奇》。

  陈宗枢于1964年春与张伯驹相识,当时张伯驹从长春回京过春节,节后来津小住,天津词友设宴款待,席间有吴玉如、冯孝绰、寇梦碧、孙正刚、陈宗枢、张牧石等人。其后张伯驹与陈宗枢交往甚多,知陈宗枢会北昆路《别母乱箭》,张氏自己即喜演此戏,系余派亲传,遂主动给其说戏,一连说了4个晚上,唱念做打,一丝不苟。后来陈宗枢创作《秋碧词传奇》,记录了张伯驹和胡苹秋的一段词坛典故,颇得张伯驹及当时词坛众家之称许。

  陈宗枢当时的诗词曲创作和理论研究颇有成就,所结交、唱和者均为宿儒俊彦。在张伯驹和陈宗枢的诗词集里,亦能见到不少彼此的唱和、联句之作。

  这里仅举张伯驹先生代陈氏悼亡词作两首为例,以窥见他二人交谊深厚之一斑——那是在1972年秋,陈氏的继配夫人因脑出血突然逝世,经张牧石先生函告张伯驹先生,旋即收到张老词作二首。这两首词没有收录到《张伯驹词集》,只见录于陈氏文章《张伯驹先生二三事》,由顾国华先生收编于《文坛杂忆》:

  瑞鹧鸪·代机峰悼亡

  残月忍思更上楼,眼前风景又惊秋。迦陵比翼难名鸟,银汉双星独望牛。  色浅笔犹留黛墨,曲终曲漏自报更。孤灯小影词成忏,梁父吟余恨白头。

  五十年华梦未真,丁零此世向谁亲。恩情难忘同心迹,愁病相怜共泪痕。  驽恋路遥余栈在,凤栖人去剩楼存。夜闲谱就孤鸾曲,独傍梅花酒不温。

  但或许是因为排版之误,第一首明显存在错字,“曲终曲漏自报更”内容不通顺,也不合格律。

  据说顾先生当初编印《文坛杂忆》,经过了漫长的积累过程,曾经是单册的手稿影印本和铅字油印本单册逐步问世,最终再结成合集,但合集出版时,原来那些手稿大多已经很难再见。而这一错句实在太费思量,查《词林正韵》,也找不到合适的韵字能够代替,反复审读,只有一个“筹”字可以与“更”字组合,成为“更筹”一词,而增补一个字,原句便成为“曲终曲漏自报更筹”,肯定有衍字。考虑到《瑞鹧鸪》词牌下片前两句多为对偶句,且张老第二首的确也用了对偶,我觉得这句应推测为“曲终漏自报更筹”,其意更明朗,且与“色浅笔犹留黛墨”恰为对句。他日如有幸见得手稿,希望我的推断与原句相差不远。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说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所属10报2刊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保护。所有关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及其子报子刊内容产品的数字化应用,包括但不限于稿件签约、网络发布、转稿等业务,均需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商谈,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互换稿件协议的网站,在转载数字报纸稿件时注明“来源-天津日报报业集团-XX报”和作者姓名,未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协议的网站,谢绝转稿,违者必究。
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法律事务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