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满庭芳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
~~~——京剧《霸王别姬》观后
沽上丛话
读诗散札(七)~~~
小楼春秋【70】~~~
回到首页 | 标题导航
2023年12月12日 星期二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访冉仲弓祠(图)
耿传明 题图摄影:耿浩

  暑假回到山东菏泽老家省亲,长夏无事,常与几位喜欢当地乡邦历史文献的朋友闲聊,有天忽生一念:我们何不趁此时间,出去走走,亲身探访一下我们谈论的对象留下的蛛丝马迹,与历史发生的现场来个零距离接触;时间虽不可追回,但空间犹可觅踪,好比戏散了,风流已被雨打风吹去,但当年的舞榭歌台犹在,足可为重温历史的凭借,让人发思古之幽情。我的建议一出,朋友们纷纷响应,觉得这的确是一个好主意,比大家宅在屋里坐而论道有趣多了;何况现在是一个汽车普及的时代,好几个朋友都有车,而且大多自己就会开车,再加上导航系统,到哪儿去都不是难事,所以我们很快就定下来,第二天就开始实施我们带有点猎奇、探险色彩的访古行动。

  菏泽古称曹州、济阴等,它是周代曹国的故地,位于现已消失的古代四渎之一的济水的南岸。此地是历史悠久、人文荟萃之地,曾有“天下之中”之称,上古有虞氏所著古书《禹贡》中所载九泽之菏泽、雷泽、大野泽、孟渚泽都在现在菏泽境内。伏羲、少昊、舜、蚩尤等传说都发生于此地。对于这些传说中太久远的过去,众说纷纭,我们自然也无从查考,只打算从较为切实的史迹入手做些实地的探访。我们选择的第一站就是离菏泽市内十几里地的冉仲弓祠,此地我们小时下乡学农曾经走过,但从未听说过有什么古迹,祠堂是在“文革”之后才重新恢复的,当地人知道这个古迹的也为数不多。下边备选的是距此不远的汉代的戚姬寺和汉高祖刘邦登基的受命坛,现在叫官堌堆。

  出城之后的菏泽是一望无际的平原,汽车在平坦宽阔的公路上行驶,给人以“一条千里直如弦”的惬意之感。不一会儿,我们就到了目的地,临街耸立着一个宽敞雄伟的广连门,古朴典雅、气象庄严,但大门紧锁,敲门无应。旁边有一个同样古朴的平房,是村里的供销社,卖着一些农机器具和日用杂货,店里弥漫着一种烟、酒、煤油、酱、醋、茶等多味道混合在一起的乡村烟火气息,让人感到很亲切、熨帖。我们问店里的售货员祠堂的看门人哪里去了?他告诉我们看门人并不总在祠堂守着,有游客来随时叫他就行。这个村子原来叫张什店村,古时候叫茶崮坡、冉贤镇,现又改回原名冉贤集,这里是孔子弟子冉雍(仲弓)与冉耕(伯牛)、冉求(子有)的故里。现在村里的冉姓就是他们的后裔,村民多是沾亲带故的同族之人,彼此关系都很亲密。他马上帮我们联系管理员,让我们在店里稍候。

  据史料记载:冉雍,字仲弓,春秋时期茶崮人,为孔子弟子,与冉耕(伯牛)、冉求(子有)为兄弟,世称“一门三贤”。冉氏乃少昊之裔,周文王之后。曹叔振铎数传至冉离,世居“菏泽之阳”,家贫,以牧为业,人称“犁牛氏”,娶颜氏,生子长耕、次雍,颜氏死,又娶公西氏,生求。也就是说冉耕、冉雍和冉求是同父异母的兄弟。

  “三冉”皆在孔门十哲之列,世称“一门三贤”。所谓孔门十哲指的是孔子门下最为得意的十名高足:颜子、子骞、伯牛、仲弓、子有、子贡、子路、子我、子游、子夏,他们都受到儒教祭祀。《论语·先进》载,“子曰:‘从我于陈、蔡者,皆不及门也。’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冉耕、冉雍在孔门弟子中都以德行著称,孔子对冉雍有“雍也可使南面”(《论语·雍也》)之誉,也就是说他堪为人君,这是一个极高的评价。孔子在临死时还在弟子们面前夸奖他说“贤哉雍也,过人远也”。冉求则以政事著称。冉耕的主祠在东平,冉求的主祠在嘉祥,都离此不远,有古迹留存。此处是冉雍的主祠,也合祀三冉。

  后世对冉雍的评价很高,荀子在其《儒效篇》中,把冉雍与孔子相提并论,说:“通则一天下,穷则独立贵名,天不能死,地不能埋,桀、跖之世不能污,非大儒莫之能立,仲尼、子弓是也。”冉雍对于儒家学说传承、发展的巨大贡献还在于他在孔子去世之后,恐失圣道之传,与闵子诸贤,共编撰《论语》120篇。又独著6篇,谓之《敬简集》,主旨盖谓为政者当居心诚敬而行事简约,不扰民众,这是一种非常可贵的民本思想。冉仲弓祠曾有楹联称冉仲弓“德行居圣门之首独承东鲁真传,敬简备王道之全配享南华名祠”,横批是“可使南面”。由此可知冉雍在儒家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

  我们在供销社等了不一会儿,祠堂的管理员就来了,这是一位面目黧黑、身材中等、年过半百的老者,为人诚恳而热情,他自己就是冉子之后,虽文化不高,但说起他们的先祖来,充满了敬仰之情以及身为冉贤后代的自豪和光荣。我们买了门票进去,将冉子仲弓祠尽收眼底。这个祠堂不大,但是整齐肃静,唯一的古建筑大殿飞檐翘角、古朴端庄,建在高出地面一尺的平台之上,颇有气势。但其中陈设比较简陋,殿中合祀冉氏三贤。该祠始建于汉高祖时期,历代多次重修,以前规模颇大,形成一个建筑群,“文革”中因“破四旧”,除大殿外,全被拆除。大殿也是作为生产队的仓库才侥幸被族人保护下来,大殿墙体风化严重,已成危房,“文革”后才重新修复。院里留存的古迹有数块古碑,另外就是一棵高大挺拔、姿态纵横的古楷树,树的主干高5米、周长3米,相传是冉子55代孙冉瞻所植,距今800多年了,现仍枝茂叶繁,郁郁葱葱,生机勃勃,令人肃然起敬。这是真正的“活的传统”、是两千余年文化慧命的一脉相承,站在这棵古树下,我感到真的不虚此行,正如雅斯贝尔斯所说“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追逐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召唤另一个灵魂”一样,我们仿佛不期然实现了与一个亘古至今、古老而伟大的精神生命的互联共通。

  楷树是一种“树格”高洁的树种,其树干疏而不屈,刚直挺拔,由此成为万世师表的象征。相传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子贡在墓旁“结庐”6年,把从卫国移来的楷木苗植于墓前。所以后人常把楷木和模木合称为楷模,用来称那些品行端方、刚直不屈、堪为师表的贤人君子,所以各地孔庙中多植此树。据冉氏后人讲这种树栽植不易,成活率颇低,非常珍贵,800多年的古楷树就更为罕见。这种将德与才融为一体的君子人格可以说是儒家文化的一大发明,因为它本着有教无类的原则,对所有人一视同仁,把塑造自我的权力交到了每个人自己手上,从而打破了门第、等级、血统论的藩篱,求天爵而不求人爵,使普通人可以靠着自己的努力实现人生的价值。三冉就是很好的例子,他们的父亲地位低贱、品行不端,在社会上名誉不佳,但孔子对冉雍说:“犁牛之子骍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论语·雍也》)意思是说不入流的杂色牛的后代成为了纯赤色、角周正的小牛,即使是它自己刻意保持低调,但它是不会被山川神灵弃之不用的。正如《吕氏春秋·去私》所说的:“天无私覆也,地无私载也,日月无私烛也,四时无私行也。”天地是公正无私的,所以真正德才出众的贤人君子并不会永远被埋没,孔子和他的弟子就是最好的证明。

  题图摄影:耿浩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说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所属10报2刊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保护。所有关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及其子报子刊内容产品的数字化应用,包括但不限于稿件签约、网络发布、转稿等业务,均需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商谈,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互换稿件协议的网站,在转载数字报纸稿件时注明“来源-天津日报报业集团-XX报”和作者姓名,未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协议的网站,谢绝转稿,违者必究。
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法律事务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