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满庭芳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回到首页 | 标题导航
2023年12月05日 星期二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小楼春秋【68】
北疆博物院:
藏品丰富的早期自然博物馆(图)
任吉东 安 宝
扫此二维码,观看本期节目视频。

  作为中国早期为数不多的集动物、植物、地质、古生物、古人类等多学科的综合性博物馆,也是中国建立最早、藏品最丰富的自然历史博物馆之一,北疆博物院的创建者是一位来自法国天主教耶稣会的神甫桑志华。

  桑志华原名保罗·埃米尔·黎桑(1876—1952),是法国著名博物学家、地质学家和考古学家,以传教士身份来到中国后,他给自己起了一个中国名字“桑志华”。

  早在1912年获得动物学博士学位后,身在法国的桑志华便提出了考察中国北方腹地和建立北疆博物院的计划。这一计划得到法国天主教会的认可,还得到法国外交部和教育部的资助。1914年,在来华的各项筹备工作完成之后,桑志华乘火车沿西伯利亚铁路线到达中国,于3月21日在满洲里入境,3月25日抵达天津,从此开始了他长达25年的在华科学考察工作。

  1914至1917年,桑志华主要对天津、北京、河北、山西及周边地区进行一般性的考察和采集,了解地形、地质、水文、气候等情况,为他深入北方腹地研究奠定了基础。从1918年开始,桑志华致力于对山西、陕西、内蒙古、甘肃、青海等北方腹地进行考察,重点收藏中国西北、华北、东北地区及世界范围内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自然科学标本。他采集了大量的植物标本、哺乳动物皮张、昆虫标本及2000余件矿物标本。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数桑志华对旧石器时代文物的考察。1919年6月桑志华前往甘肃庆阳考察时,在庆阳以北约55公里处首次发现了丰富的上新世蓬蒂期化石。随后在1920年,他在鄂尔多斯到庆阳一带发掘出标准的蓬蒂期动物化石。而在6月4日,幸家沟出土了一件距今约1.8万年的石核,成为中国出土最早的第一块旧石器时代的打制石器。同年8月,桑志华在庆阳赵家岔的黄土底砾层中又发掘出土两件人工打制的刮削器,从而彻底打破了自1882年以来德国地质学家李希霍芬提出的中国北方不可能有旧石器的论断。

  1923年,桑志华与德日进组成的“法国古生物考察团”对宁夏水洞沟旧石器时代遗址进行了首次系统发掘,不仅发现了大型旧石器时代地层堆积,还发现包括石制品和动物化石在内的多种遗物。1924年至1929年,桑志华又先后7次在泥河湾地区进行采集和发掘,发现了大量包含第四纪真马、三趾马在内的动物化石。这些重要的科学考察被部分收录进《黄河流域十年实地调查记(1914—1923)》,该书详细地记录了桑志华自1914至1923年的十年间在中国北方以黄河海河流域为中心的科学考察成果。

  桑志华将搜集到的大量标本和化石分批运回天津,储存在法租界崇德堂内。后来,他向耶稣会建议在建设天津工商学院的同时修建博物馆。1922年,法国天主教会和天津法租界行政当局采纳桑志华的建议,将紧邻英租界马场道清鸣台空地的一部分用于修建博物馆,这就是北疆博物院的由来。

  该建筑由比利时商人办的义品地产公司(原名义品放款银行)工程部建筑师比奈设计监造,是一幢混合(砖、混凝土)结构建筑物,外沿装置有防盗门及双槽窗户。该建筑物为一幢上下共三层的楼房,包括三个实验室、一个办公室、一小间照相暗室、两大间藏品库和一大间作业室。建筑物的造价连同水、电及采暖设备总共耗资3万块大洋(当时折合30万法郎)。

  1925年又在已建办公楼的西端,动工增建了一个陈列厅。陈列厅总共分三层,一二层用于博物院陈列,三层则暂时为博物院研究工作服务,同时存放玻璃器皿、旅行装备、图书资料等。桑志华以法文将其命名为黄河白河博物院,中文称之为北疆博物院。

  1928年5月5日,北疆博物院陈列室正式对外开放,向公众展出植物标本2万种,动物标本3.5万种,岩石与矿石标本7000种,动物骨骼化石1.8万公斤,地理、山川、河流、土壤和动植物分布地图133幅,照片3000余张,以及关于人类学、工商业和农业的调查报告。

  《大公报》曾记录了当时的开幕式盛典:

  “本埠马场道工商大学附设之北疆博物院,昨日下午开幕,先期由该院监督柬邀各界参观典礼……该院建筑并不甚大而极精美,下层陈列各种化石矿物兽骨等,楼上分部较多,计有鸟类爬虫昆虫等标本,暨丝茶、衣服、农具、家具、乐器、冥器、玩物、古玩、军器,等等,盖该院陈列品,以属于地质范围者为主体,而考古风俗等等亦附入也。

  “三时十分,由该院监督理桑君致开幕词,并报告该院筹备之经过,谓参加该院筹备及搜集陈列品者,仅彼与巴黎大学教授某君,某君又以事冗,不能久居中国,故现在陈列品尚不甚多,甚望将来逐渐发展,成一完备无缺之地质博物院……”

  1929年北疆博物院再度扩建,新建南楼。到20世纪30年代,北疆博物院已成为享誉世界的著名博物馆,也成为当时中国北方的自然科学研究中心。1932年曾有记者参观北疆博物院,较为详细地记录了所藏展品:

  “……黎桑氏白发婆娑,而精神矍铄,随时指点,阐说极详。而该院陈列各物,在考古学上,更有极大之贡献。

  “入门正面玻橱中,列一我国古代原始动物之骨骼,趾高背隆,较记者躯干犹高,察其形状仿佛野牛,但据考古者言,此兽鼻上,纵列有软角二,不知果何名也。此外关于地质学之矿物凡四千余种,细观化石断片,鱼类鳞腮,历历可辨。其他更有甘肃方面地层下掘得之古代武器,即石质箭头,或为古代人类自卫之具,古时铜器搜罗亦多,在历史上均有莫大之价值,鱼类鸟类,莫不具备,即微小之昆虫,亦有一千箱之多。

  “另一室陈列黎桑氏猎得之兽类标本,最奇者为两体相连二首二尾八足之小猪,最大者则为在青海时所获得之兽,视其形状,亦驴亦马,实则非驴非马,即土人亦莫知其名,闲此兽非经喇嘛之允许,不得狩猎……”

  北疆博物院填补了以黄河、海河流域为中心的中国北方古生物领域考察的空白,出版的刊物、著作被列入世界动物学、植物学、古生物学文献数据库,是中国北方地区考察生物各学科早期科学记录的重要依据。北疆博物院也是今天津自然博物馆的前身,2016年经过重新修缮后,北疆博物院面向公众开放,这座被誉为中国近代早期博物馆“活化石”的博物馆在21世纪迎来了新生。 

  (本专栏图片由《小楼春秋》摄制组提供)

  《小楼春秋》解说词:

  1928年,北疆博物院正式对公众开放。当时门票售价3毛钱,大约相当于现在的20元人民币,在馆藏的20余万件展品之中,几个当时作为礼物被送到北疆博物院的北京人头盖骨第一批复制模型,被看作这里的镇馆之宝。这些一级文物不仅证明了50万年前亚洲人类的存在,更让欧洲考古界重新审视起曾经被他们忽视了的中国。(节选)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说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所属10报2刊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保护。所有关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及其子报子刊内容产品的数字化应用,包括但不限于稿件签约、网络发布、转稿等业务,均需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商谈,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互换稿件协议的网站,在转载数字报纸稿件时注明“来源-天津日报报业集团-XX报”和作者姓名,未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协议的网站,谢绝转稿,违者必究。
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法律事务部